渼陂鱼

· 苏轼
霜筠细破为双掩,中有长鱼如卧剑。 紫荇穿腮气惨悽,红鳞照座光磨闪。 携来虽远鬣尚动,烹不待熟指先染。 坐客相看为解颜,香粳饱送如填堑。 早岁尝为荆渚客,黄鱼屡食沙头店。 滨江易采不复珍,盈尺辄弃无乃僭。 自从西征复何有,欲致南烹嗟久欠。 游倏琐细空自腥,乱骨纵横动遭砭。 故人远馈何以报,客俎久空惊忽赡。 东道无辞信使频,西邻幸有庖齑酽。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霜筠(yún):经霜的竹子。这里指用竹子编的鱼篓。
  • 双掩:鱼篓的盖子,可以开合。
  • 紫荇(xìng):紫色的荇菜,一种水生植物。
  • 鬣(liè):鱼的鳍,这里代指鱼。
  • 解颜:开颜欢笑。
  • 香粳(jīng):一种香稻。
  • 填堑(qiàn):填充沟壑,这里形容吃得很饱。
  • 荆渚:指荆州一带。
  • 盈尺:满一尺,指鱼比较大。
  • 僭(jiàn):超越本分,不合规矩。这里指随意丢弃较大的鱼这种行为有些过分。
  • 西征:苏轼曾到西边任职。这里泛指离开荆州等地之后的生活。
  • 游倏(shū):一种小鱼。
  • 砭(biān):本意是石针,这里指被鱼骨头扎。
  • 远馈(kuì):从远方赠送。
  • 客俎(zǔ):客人进餐用的食具。这里代指食物。
  • 赡(shàn):充足,充裕。
  • 庖齑(jī):厨房的调味品。
  • 酽(yàn):味道浓厚。

翻译

把经霜的细竹破开编成鱼篓的双掩,里面有长鱼如同卧着的宝剑。紫色的荇菜穿过鱼腮,鱼的气息显得凄惨哀伤,红色的鱼鳞映照在座席间,光芒闪烁。这鱼从远处带来尽管路途遥远,鱼鳍还在微微颤动,还没等烧熟,手指就先沾上了鱼香。座上的客人相互看着,都不由得开颜欢笑,香喷喷的米饭吃下去,就好像填满了沟壑一样满足。早年我曾在荆州一带做客,常常在沙头的店里品尝黄鱼。靠近江边鱼容易打捞,也就不再被视作珍贵之物,满一尺长的鱼常常就被丢弃,这种做法不免有些过分。自从西行之后再没有那样的美味,想要吃到南方风味的鱼真是长久以来的遗憾。那些小鱼又细又小,白白散发着腥味,乱刺纵横,一不小心就会被扎到。老朋友从远方赠送鱼来,我该用什么来回报呢?我长久食桌上没有什么好菜,看到这鱼忽然感到丰盛得令人惊喜。主人不要推辞信使频繁前来送鱼,幸好西邻有味道浓厚的厨房调味品。

赏析

这首诗围绕“渼陂鱼”展开,描写细腻且情感真挚。开篇细致刻画鱼刚被捕获时的鲜活模样,“霜筠细破为双掩,中有长鱼如卧剑”“紫荇穿腮气惨悽,红鳞照座光磨闪”,通过形象的比喻和色彩的渲染,让鱼的形象跃然纸上。接着写鱼烹制过程及众人享用时的欢快场景,展现出美食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诗中还将现在得到珍贵的渼陂鱼,与早年在荆州轻易能吃到鱼的经历做对比,“早岁尝为荆渚客,黄鱼屡食沙头店。滨江易采不复珍,盈尺辄弃无乃僭”,感叹时光变迁和生活的变化。“自从西征复何有,欲致南烹嗟久欠”则进一步表达对往昔美食和生活氛围的怀念。最后诗人对友人馈赠鱼表达感激之情,“故人远馈何以报,客俎久空惊忽赡” ,情感质朴。整首诗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通过一条鱼带出人生的不同经历和感悟。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