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寺九曲观灯

· 苏轼
纱笼擎烛逢门入,银叶烧香见客邀。 金鼎转丹光吐夜,宝珠穿蚁闹连朝。 波翻焰里元相激,鱼舞汤中不畏焦。 明日酒醒空想像,清吟半逐梦魂销。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纱笼:用纱制作的灯笼。
  • 擎烛:举着蜡烛。擎(qíng),向上托、举。
  • 银叶:一种银质薄片,用来衬在香料下,在焚香时使用,可使香气较均匀散发。
  • 金鼎:这里指炼丹用的鼎炉,是道家的器具,象征神秘的炼养之事。
  • 转丹:指鼎炉中炼丹的运转变化。
  • 宝珠穿蚁:形容观灯的人如穿在一起的蚂蚁,又像宝珠相连,密密麻麻,极为热闹。
  • 波翻焰里:形容灯光火焰在水中的倒影如同波浪翻涌。
  • :通“原”,本来。
  • 鱼舞汤中:这里是形容灯光倒映在水中,好像鱼在充满灯光的水“汤”中舞动。
  • 清吟:清雅地吟诗。

翻译

举着蜡烛,在纱笼的笼罩下进入一道道门。主人点燃银叶香,热情地把客人邀请。晚上,金鼎中炼丹的光转动闪烁,照亮了黑夜;观灯的人多得像穿起来的宝珠,又似密集的蚂蚁,从早到晚热闹非常。火焰倒映在水中,如同波涛翻涌,彼此互相激荡;灯光映照水面,好似鱼在水中欢快舞动却不怕被烧焦。到了第二天,酒醒之后只能徒然地空想那热闹场景,清雅的吟诗声随着梦魂渐渐消散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祥符寺九曲观灯的热闹欢乐场景。开篇通过“纱笼擎烛逢门入”“银叶烧香见客邀”,从进入寺庙的方式以及寺里焚香迎客的细节,营造出一种热闹又不失古韵的氛围。中间两联“金鼎转丹光吐夜,宝珠穿蚁闹连朝”“波翻焰里元相激,鱼舞汤中不畏焦”,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观灯的热闹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金鼎转丹”增添了神秘色彩 ,“宝珠穿蚁”巧妙地描写出观灯人群的密集,灯光与水波相互映照、鱼舞灯影之中的描绘栩栩如生。尾联“明日酒醒空想像,清吟半逐梦魂销”,从热闹的观灯场景回到现实,酒醒后热闹不再,只剩清吟相伴梦魂,流露出一丝对热闹过后的怅惘之情,也让作品在描绘热闹之余,增添了一抹悠远醇厚的韵味,展现出苏轼诗歌在热闹描绘与深沉感慨之间自然转换的艺术魅力 。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