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其一)

·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拼音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此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赏析

诗的开头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小米,中国古称稷或粱。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这里泛指谷类。
  • 四海:指全国。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以四海代指全国。

翻译

春天播种下一粒谷物,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上万颗的粮食。天下那么大,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可依然还有劳苦的农民要被饿死。

赏析

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对农民真挚的同情。前两句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的景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农夫的劳动成果。后两句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四海无闲田”,到处都是耕种的土地,似乎劳动人民都应该丰衣足食,然而现实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种强烈的反差引人深思。诗人用质朴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李绅

李绅

李绅,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 1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