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
泉源安首流,川末澄远波。
晨光被水族,晓气歇林阿。
两江皎平迥,三山郁骈罗。
南帆望越峤,北榜指齐河。
关扃绕天邑,襟带抱尊华。
长城非壑崄,峻岨似荆芽。
攒楼贯白日,摛堞隐丹霞。
征夫喜观国,游子迟见家。
流连入京引,踯躅望乡歌。
弥前叹景促,逾近倦路多。
偕萃犹如兹,弘易将谓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首流:指江河的源头。
- 川末:河流的下游。
- 被(pī):覆盖。
- 林阿(ē):山林弯曲处。
- 两江:指长江和秦淮河。
- 皎:明亮清澈。
- 平迥(jiǒng):广阔辽远。
- 骈(pián)罗:并列罗列。
- 越峤(qiáo):越地的山岭。
- 北榜:北行的船。榜,船桨,代指船。
- 齐河:指黄河。
- 关扃(jiōng):门户。
- 天邑:京都。
- 襟带:像襟和带一样环绕,形容地势重要。
- 尊华:尊贵荣华之地,指京城。
- 壑崄(xiǎn):山谷险阻。
- 峻岨(jù):高峻险阻。
- 荆芽:丛生的荆棘,形容地势险要。
- 攒(cuán)楼:高楼攒聚。
- 摛(chī)堞:舒展的城墙上的女墙。
- 征夫:作者自指。
- 观国:观看国都。
- 迟:迟疑。
- 入京引:前往京城的道路。
-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 景促:时光急促。
- 逾(yú)近:离家越近 。
- 偕萃(cuì):一起到达。偕,一同;萃,聚集。
- 弘易:广大平易,这里指人生的道理。
翻译
那河的源头安然流淌成为起始之流,到了下游河波澄澈又辽远。早晨的阳光遍洒在水中的生物上,清晨的雾气在山林弯曲处渐渐消散。长江和秦淮河波光粼粼,水面广阔辽远,三山高高耸立,并列罗列。朝南望去,行船驶向越地的山岭;向北而指的船则朝着黄河的方向。都城的门户环绕着京都,山河像襟带般护卫着这尊贵荣华之地。长城并非只是山谷险阻,高峻的地势如同丛生的荆棘般险要。高楼攒聚仿佛贯穿了白日,舒展的城墙上女墙在丹霞中若隐若现。出行的我满心欢喜地观看这京都,然而离家越近却又迟疑着不敢迈进家门。一路上我流连于通往京城的道路,徘徊不前,唱起望乡的歌谣。越是前行越感叹时光匆忙,离家越近反而觉得路途更加疲惫。一同到此的人都是这般心情,那人生广大平易的道理又该怎么说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还都途中看到石头城壮丽的景象。开篇描绘自然景色,泉源、川末、晨光、晓气等,勾勒出一幅清新宁静的画面,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对两江、三山等的描写,展现出宏大开阔的视野,尽显都城周边山河的壮美辽阔,凸显都城的重要地位与雄伟气势。“南帆”“北榜”句拓宽空间感,暗示都城作为交通枢纽的意义。“关扃”几句强调地势险要, “攒楼”“摛堞”刻画了都城建筑的雄伟壮丽。后半部分由写景转为抒情,诗人“喜观国”又“迟见家”,细腻地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流连”“踯躅”体现内心的矛盾纠结,最后以“弥前叹景促,逾近倦路多”发出对时光和人生的感慨。整首诗情景交融,在描绘都城的壮丽与行程所见中,渗透着内心复杂的身世之感和人生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