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离子 · 僰人养猴

· 刘基
僰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咛,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衣百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不能禁,大沮。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螘集,见物则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译文

僰族人(善于)调教猴子,给它们穿上衣服教它们跳舞,(使它们)旋转得很圆转动有角度(很有章法),配合音律节拍(默契)。四川的(一个)儿童看了很妒忌他们,为自己不如他们而羞耻,想着用什么方法破坏它们,就在袖子里放了茅栗子前往。宴席开张猴子们出来(表演),众人都站起来专心观看,左右的猴子舞蹈跳得都很合节拍。四川的儿童故作无意地挥袖丢出茅栗,将它们丢到地上。猴子(见了)扯掉衣服上前争抢,酒壶也撞倒了桌案也掀翻了。僰族人(怎么)呵斥也不能制止,非常沮丧。 郁离子说:“当今用没有纪律约束的军队去打仗的,蠢笨得如同蚂蚁一样聚集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争抢,他们和猴子有什么区别吗?”

注释

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以及滇东一带。 伫:站立起来看。 佁然:静止貌。 褫:剥去衣服。 蚁:同“蚁”。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僰(bó)人: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以及滇东一带。
  • 衣之衣:给它们(猴子)穿上衣服。前一个“衣”是动词,给……穿;后一个“衣”是名词,衣服 。
  • 规旋矩折:像圆规画圆一样旋转,像用矩尺画方一样转折。形容行动合乎规矩,毫不紊乱 。规,画圆形的工具;矩,画方形的工具。
  • 应律合节:合乎音乐的节奏。律,律吕,古代校正乐音标准的器具 ;节,节拍。
  • 凝咛:应为“凝睇”(tí),凝神观看。
  • 佁(yǐ)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这里形容巴童冷静、沉着。
  • 褫(chǐ)衣:脱去衣服。这里指扯掉套在身上的衣服。
  • 螘(yǐ)集:像蚂蚁一样聚集在一起。螘,“蚁”的异体字,蚂蚁。

翻译

僰族人善于养猴子,他们给猴子穿上衣服教它们跳舞,猴子们旋转、翻腾,动作的方圆规矩十分到位,且能与音乐的节奏旋律完全合拍。四川的一个小童看了十分妒忌,觉得自己不如它们而感到羞耻,便想着用什么办法来败坏它们表演。于是他在袖子里藏着茅栗子前往。表演的筵席布置好了,猴子被带出来,众多宾客都凝神观看。猴子们左右跳跃、动作整齐,合乎节拍。这时四川小童从容不迫地挥袖,拿出茅栗子扔到地上。猴子们立刻挣脱身上的衣服,争抢着茅栗子,把壶和桌子都掀翻了。僰族人呵斥它们,也不能制止,感到非常沮丧。郁离子说:“如今那些带领没有纪律约束的军队去打仗的人,士兵们蠢笨地像蚂蚁一样聚集在一起,见到财物就争抢着去夺取,这和那些猴子有什么不同呢?”

赏析

这是一篇富有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作者通过僰人养猴及猴子被茅栗诱惑而打乱表演秩序的情节,巧妙地讽刺了那些缺乏纪律性和自制力的军队。养猴人能训练猴子在特定场合按规矩舞蹈,这与纪律严明的军队原本有相似之处。然而巴童用小小的茅栗就轻易破坏了表演,正如同战场上的财物轻易诱惑了那些缺乏严格纪律训练的士兵,让他们失去秩序和约束。文章以小见大,将军事纪律这一严肃而复杂的问题,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出来,形象地揭示了纪律对于军队的重要性,发人深省,也体现了作者刘基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洞察和思考,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