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煨芋谈禅

· 高濂
雪夜偶宿禅林,从僧拥炉,旋摘山芋,煨剥入口,味较世中美甚,欣然一饱。因问僧曰:“有为是禅,无为是禅,有无所有,无非所无,是禅乎?”僧曰:“子手执芋是禅,更从何问?”余曰:“何芋是禅?”僧曰:“芋在子手,有耶?无耶?谓有何有?谓无何无?有无相灭,是为真空非空,非非空空无所空,是名曰禅。执空认禅,又著实相,终不悟禅。此非精进力到,得慧根缘,未能顿觉。子喝观芋乎?芋不得火,口不可食,火功不到,此芋犹生。须火到芋熟,方可就齿舌消灭。是从有处归无,芋非火熟,子能生嚼芋乎?芋相终在不灭,手芋嚼尽,谓无非无,无从有来,谓有非有,有从无灭。子手执芋,今著何处?”余时稽首慈尊,禅从言下唤醒。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四时幽赏录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禅林:指佛教寺院。
  • :随即,立刻。
  • 有为:佛教指有因缘造作之法。
  • 无为:佛教指无因缘造作之法。
  • 相灭:指概念、物象等对立双方相互消解。
  • 真空非空:佛教语,谓超越一切色相意识的空境,并非一无所有的虚无。
  • 非非空空:否定之否定,对空的超越之境 。
  • 著(zhuó)实相:执着于事物的表象。
  • 精进:佛教语,指勇猛修行,努力进取。
  • 慧根:佛教指能透彻领悟佛理的天资。
  • 顿觉:顿时觉悟,忽然领悟。
  • 稽(qǐ)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
  • 慈尊:对佛的尊称。

翻译

在一个下雪的夜晚,我偶然借宿在一座佛教寺院里。和僧人围坐在炉火旁,随即摘下山里的芋头,放在火上煨烤,剥开后放进嘴里,感觉这味道比世间其他美味都要好得多,于是愉快地吃了个饱。

我于是问僧人:“有所作为是禅,无所作为是禅,有和无都不存在,无非也没有,这就是禅吗?”僧人说:“您手里拿着芋头这就是禅,何必再问其他?”我又问:“为什么说芋头就是禅呢?”僧人回答:“芋头在您手里,它是有呢还是无呢?说它有,它又有什么实体?说它无,又并非一无所有。有和无相互消解,这就是真空而并非绝对的空无,否定了空无本身也是一种空,这就叫做禅。如果执着于空的概念去认作禅,又落入了对实体表象的执着,终究不能领悟禅意。这如果不是修行的功力到了,得到慧根的机缘,是不能马上觉悟的。您想想看这芋头,芋头没有火烤,就不能吃,火的功夫没到,芋头还是生的。必须等火烤到芋头熟透了,才能用齿舌把它消灭吃掉。这就是从有到无的过程,如果芋头没被火烤熟,您能生吃吗?芋头的实体就不会消失。等到您把手里的芋头吃完了,说没有了,这个没有是从有而来的;说有,可刚才的芋头又不存在了,有又归于无。那您现在手里的芋头,又在哪里呢?”

我当时向佛像恭敬地叩头行礼,从这番话里一下子被唤醒,领悟到了禅意。

赏析

这篇短文以雪夜在禅林与僧人的对话为载体,探讨禅意,别具一格。通过生活中煨芋这一平常之事来阐释深邃的禅理,深入浅出。作者最初对禅意进行抽象地探寻,而僧人巧妙借“芋”点化,从“芋在手中的有无”展开,逐步引导至对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抵达真空妙有的禅境,让人体会到禅并非遥不可及的玄虚概念,而恰恰蕴含于日常的细微事物与动作之中。文字简洁而富有深意,不仅展现了僧人高深的禅学智慧,也表现出作者对禅意由困惑到豁然开朗的心境转变,对读者理解禅学及思考生活哲理有着深刻的启发 。

高濂

高濂,字深甫,号瑞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万历年间的名士、戏曲家、养生家及书籍收藏家。工诗词及戏曲,藏书丰富,“少婴赢疾,复苦瞆眼”,高濂喜欢谈医道,重养生,咨访奇方秘药,用以治疗赢疾,眼疾遂愈。曾在北京鸿胪寺任官,后隐居西湖。高濂平生著作甚丰,主要有《玉簪记》、《节孝记》、《遵生八笺》、《草花谱》、《野蔌品》、《四时幽赏》、《四时逸事》、《艺花谱》、《兰谱》等。 ► 2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