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拼音
译文
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自苎萝山。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拨动绿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样悠闲。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西施扬起娥眉就到吴国去了。她深受吴王宠爱,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注释
苎萝山:位于临浦镇东北,海拔一百二十七米,历史上曾属苎萝乡,相传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红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烟脂水泼于石上,天长日久,石头变成红色。
序
《咏苎萝山》是李太白写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勾践故事的诗词,此诗介绍了西施的出身,颂扬了西施可贵的献身精神。
赏析
这首《咏苎萝山》的诗,是唐代诗人李太白为颂扬西施可贵的献身精神而吟就的。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西施本是越国乡村平凡农家人的女儿,但她天生丽姿,「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从古到今,所有的美丽女子和她比起来都要逊色,她的美貌令清艳的荷花都愧羞不如,「沉鱼之容」是谓西施也。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西施不仅美貌,而且情韵动人,得江南女儿之仙态。「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她冰清玉洁,闲情无限。一个「弄」字把女儿家戏水的娇柔情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闲」字展现了少女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细心的读者大可以展开联想,碧水见手如柔荑浮,清波见眼如秋波横。古人以「语不露齿、笑不露齿」为美,哪怕牙再皓白细碎整齐,这种「皓齿信难开」是一种含蓄之美。「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比上句更美,因为它情韵更动人。西施为什么「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呢?其实,这两句是承接上两句而来的,场景同一,还在碧水清波里,西施意识到了自己的美,于是以水为镜,浅窝含笑,对着水中的「碧云」「沉吟」,自我陶醉起来,一定要注意「碧云」,说明云在水里。这样,一幅少女浣纱弄水,后来顾「镜」自怜的图景便飘在眼前了。一个「吟」说尽了「正当最好年龄的女子」无限心事,此字最妙,喜悦之上似有淡淡的愁绪飘着,叫人又爱又怜了。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西施从一个「越溪女」成为「吴宫妃」的过程一笔带过,「绝艳」「扬蛾」再次表现了西施之美。这两句比较平庸。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在文采上依然平庸,但隐约透露出诗人渴望的人生追求境界,诗人才华卓绝,建功立业理所当然,「杳渺讵可攀」说明李白希望追求的政治成绩不是一般的,而是大的作为,是超出一般的「讵可攀」的作为。希望高,而失望多,李白一生痛苦皆由政治期望太高所致。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承接上两句,再次透露出李白强烈的政治述求。
从全诗,我们不妨把西施的美貌看作诗人才华的自况、自比,西施终于「一破夫差国」,而诗人在政治上一事无成,「千秋竟不还」既有对西施历史功绩的赞赏,也有自叹自伤的袅袅愁绪升腾。
全诗最有文采的是「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四句。李白又诗云:「两人对坐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最後一杯是斟酌给山花的,李白与大自然是无隔离的,故能把景写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苎(zhù)萝山:位于浙江省诸暨市南近郊。
- 秀色:秀丽的容貌。
- 掩今古:掩盖今人和古人。
- 浣(huàn)纱:洗衣服。
翻译
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于苎萝山。她的秀丽容貌超越古今,连荷花见了她都要害羞地遮住自己的容颜。她在碧水边洗衣服,独自与清澈的水波相伴闲处。她很少开口,常常在碧云间沉思。勾践寻觅美女,西施扬起如蛾的眉毛进入吴国关隘。后来被勾践带去住在馆娃宫,那种深远的景象简直难以企及。最终勾践打败了夫差的国家,西施却千年也没有再回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西施的美丽、身世和她在越吴两国之间的角色。诗中通过“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等生动的描写,极力展现西施的绝世美貌。她在溪边浣纱的场景,显得宁静而闲适。“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则突出她的矜持与沉思的特质。而后叙述了她因美貌被勾践利用送入吴宫,协助越国战胜吴国,然而最终却一去不返的故事。整首诗既赞美了西施的美,也隐含了对她命运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李白以其独特的笔触,生动地塑造了西施这一传奇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