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拼音

译文

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 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注释

⑴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 ⑵桂子:特指为桂花,本质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实。 ⑶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⑷嫦娥:多种说法,有说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等。

赏析

赏析一   “零落的桂花花瓣,带着星星点点的露珠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边散落了下来。”多么美好的场景啊!仿佛如人间仙境一般的场景正是出自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七言绝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惆怅、哀绵。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毫无忧愁。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好处。   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我们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使得诗的节气扑面而来。   如此的好诗,读了心清气爽,也不禁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赏析二   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场景,交待了诗人所处的时间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诗是充满了轻松,了联想的基调。   第二句,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颜色洁白而新鲜,阐述了诗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诗人此时在人生道路上是顺畅的。   第三句,通过传说透露出了诗人对桂花的怜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阐述了诗人是热爱自然,怜惜自然的。   第四句,感叹到桂花飘落是因为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通过丰富的联想,烘托出诗人是拥有包含万事万物的心境的。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综合此诗,神话传说中吴刚学仙有过,遭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其树随砍随合,所以必须不断砍伐,却始终砍不倒这棵树。但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额怅、哀绵,全诗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自在,毫无忧愁的。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读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内容是诗人的联想,却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不禁让人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
  • 玉颗:这里形容桂花。
  • 珊珊:形容轻盈、缓慢的样子。
  • 露华(lù huá):露水中的光华,指代露水,也有一种说法指桂花。

翻译

桂花随着月光缓缓飘落,在寺院的殿前,我捡到了带着新鲜露水的桂花。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想来大概是嫦娥把桂花抛洒下来给人间的吧。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佳节赏月的奇幻场景。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浪漫的想象展开创作。开篇“玉颗珊珊下月轮”,形象地将桂花飘落比作美玉自月轮缓缓而降 ,“珊珊”一词增添了画面的灵动与优美,奠定了整首诗空灵、奇幻的基调。“殿前拾得露华新”则将场景转换至现实,诗人在天竺寺的殿前捡到带着清新露水的桂花,一个“新”字,既体现出桂花的新鲜,也暗示着中秋佳节这一特别时刻的气息 。后两句“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诗人笔锋一转,由眼前景生出奇妙联想,面对神秘难测的天象,诗人猜测这飘落的桂花或许是嫦娥有意抛向人间,将神话与现实美妙融合,带给读者别样的浪漫意境,也为中秋赏月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与趣味。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充满了趣味与诗意,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皮日休

皮日休

唐襄阳人,字逸少,后改袭美,早年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懿宗咸通八年擢进士第。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交游唱和,人称皮陆。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僖宗乾符五年,黄巢军下江浙,日休为巢所得,任为翰林学士。巢败,日休下落不明,或云为朝廷所杀,或云为巢所杀,或云至吴越依钱镠,或云流寓宿州。有《皮子文薮》、《松陵集》。 ► 4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