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 过黄河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雄壮势、隆今昔。 鼓枻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我欲乘槎,直穷银汉,问津深入。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
拼音

注释

昆仑:昆仑山,在今新疆。 王:同“旺”。 隆:盛。 鼓枻:敲打船舷。屈原《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汗漫:广阔无边。 绵邈:广泛无边、广远。 乘槎:《荆楚岁时纪》载:“张华《博物志》云: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遇织女、牛郎之故事。

《水龙吟·过黄河》由元代词人许有千所作,通过描写黄河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雄伟景象,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以及为祖国的强盛而自豪的心情。

赏析

上片落笔先写黄河浊流波涛滚滚,向东流去,永无休止。从空间上写气势之大,从时间上写其存在之久。二者合璧构成动人心魄的自然景观。气魄宏大,雄浑恣肆,为全词定调。“经天亘地”六句,从黄河的源头昆仑写起,黄河从昆仑发轫,横亘于天地之间,狂飚巨浪,激越澎湃,轰鸣震天,六句写尽黄河声威。以下由写景转入人事,黄河流经中原,哺育中原,使中原旺气长存。黄河的声势象征了元朝的国势。当时正是元朝鼎盛时期,词人由黄河的壮阔而想到国家的强大,情景相融,不仅加深描写的力度,而且也符合特定的政治环境和人物心态。 下片转向对“过黄河”的描写。黄河的气势,振奋了渡河人的心胸,因此在渡河时神采飞扬,慷慨激越,扣舷高歌,歌声“响凝空碧”,透出了词人内心蕴蓄的豪情。“壮游”三句抒写自己壮游天下的雄心,由黄河之壮美联想到祖国河山之壮丽,激发了词人想要历尽祖国名山大川,饱览天下胜境,随处吟咏的愿望。下文还进一步写出他想像汉代张骞一样,乘槎追寻黄河源头,遨游银河,在壮游之中又融进浪漫成分,在浪漫想象的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抒写“过黄河”的激情豪兴。乘浮槎究河源,是对上片黄河源头的照应,上下一气,首尾照应,用“我欲”、“谁夸”领起,是词人主观意识的体现,总揽全文。全词把黄河雄壮的气势和自己的豪迈胸襟互相渗透,妙合无隙,风格雄浑闳肆,气势磅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鼓枻(yì):划桨。枻,船桨。
  • 汗漫:广泛,漫无边际。
  • 乘槎(chá):亦作“乘楂”。指登天。槎,木筏。
  • 君平:汉代蜀人严遵,字君平。
  • 支机石:传说为天上织女用以支撑织布机的石头。

翻译

浑浊的波浪浩浩荡荡向东倾去,从古至今没有尽头。它经过天空大地,滔滔奔流,从昆仑山脉东北流出。神奇的波浪像狂飙一样,奔腾撞击而破裂,发出轰雷和日光照耀的声响。看中原那有利的地势,有着千年的帝王之气。那雄壮的气势,从古至今都很隆盛。 划着船在茫茫万里的水面上,船桨歌唱的声音,在空旷碧蓝的天空中回响凝聚。豪迈地游历漫无边际,山川连绵遥远,飘飘然留下吟诗的踪迹。我想要乘坐木筏,一直到银河尽头,去探寻深处。呼唤严遵君平一笑,谁会夸赞那汉代的客人,拿到了支机石。

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黄河的气势,描绘出黄河波浪滔天、奔腾不息的壮观景象,以及其蕴含的千古王气。下阕写作者的壮游情怀,他想象自己乘船到银河,欲追寻神奇之事。词中展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和对天地自然、历史文化的思索与感慨。整首词意境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用词豪迈雄奇,既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力,又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超越现实的向往。

许有壬

元汤阴人,字可用。许熙载子。善笔札,工辞章。仁宗延祐二年进士,授同知辽州事,禁胥隶扰民。冤狱虽有成案,皆为平反。至治间,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顺帝元统间,为中书参知政事。彻里帖木儿奏罢进士科,廷争甚苦而不能夺,遂称病不出。帝强起之,拜侍御史。廷议欲行劓刑,禁汉人、南人学蒙古、畏兀儿文字,皆争止之。顺帝至元间,以忌者太多,辞官。后仍为参知政事,不久,称病归。至正十五年,迁集贤大学士,改枢密副使,拜中书左丞。十七年,以老病致仕。有《至正集》、《圭塘小稿》。 ► 4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