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食舟中作

·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拼音

所属合集

#寒食 #清明

译文

小寒食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皮几,席地而坐,乌皮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注释

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佳辰:指小寒食节。 强饭:一作「强饮」,勉强吃一点饭。 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见《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几」在这里指乌皮几(以乌羔皮蒙几上),是杜少陵心爱的一张小桌几,一直带在身边,在一首诗中还写道:「乌几重重缚」(《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意思就是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隐,倚、靠。 鶡(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遂成后世隐士所戴的一种帽子。仇兆鳌注:「赵注:鶡冠,隐者之冠。」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五》:「浑忘憔悴无颜色,翻笑他人戴鶡冠。」鹖,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娟娟戏蝶过闲幔(màn),片片轻鸥下急湍」句:语含比兴。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益觉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状蝶之戏。片片,状鸥之轻。闲幔,一作「开幔」。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 「云白山青万馀里」句:极写潭州距长安之远。这是诗人的夸张,实际上长沙距长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鼓震」(《秋兴八首·其四》)。朱瀚注: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毛奇龄说:船如天上,花似雾中,娟娟戏蝶,片片轻鸥,极其闲适。忽望及长安,蓦然生愁,故结云:「愁看直北是长安」,此纪事生感也(《西河诗话》)。

《小寒食舟中作》是唐代诗人杜少陵于大历五年(西元七七〇年)漂泊潭州(今长沙)时所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表现了诗人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首联概括了作者的身世遭遇,颔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颈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尾联总收全诗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自然凝炼,风格苍茫沉郁。

赏析

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少陵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用朱翰的话,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 此诗有借鉴沈佺期诗句之处,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云白山青千万里」(《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全诗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少陵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
  • 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翻译

美好的时辰,勉强吃些饭食,仍感寒冷,靠着几案,戴着鹖冠,尽显萧条。春天江水清澈,船如同在天上坐,人老了,看花儿好似在雾中看。美丽的蝴蝶嬉戏着飞过闲垂的帐幔,一片片轻盈的鸥鸟飞下急流险滩。白云洁白,青山青葱,绵延万里,忧愁地看着正北方向那是长安。

赏析

这首诗寓情于景,境界沉寂而浩渺。首联描写诗人勉强进食的状态和孤独萧索的形象。颔联以新奇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老境中的视觉感受。颈联通过蝴蝶和鸥鸟的动态,增添了一丝生气。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遥望和牵挂,透露出浓厚的家国之忧。全诗既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处境,又寄寓了深沉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