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碑
所属合集
译文
注释
序
赏析
注释
- 轩与羲:轩辕与伏羲的并称,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 貙(chū):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狸而大的猛兽。
- 罴(pí):熊的一种,即棕熊,又叫马熊,毛棕褐色,能爬树,会游泳。
- 度:指裴度,唐代宪宗时的宰相。
- 愬:指李愬,唐邓随节度使。
- 不单指文中所说的“李愬、韩公武等人“牙爪”在文中指得力的部将的意思
- 貔(pí):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喻勇猛的军士。
- 訾(zī):估量,衡量。
- 稽(qǐ)首:古时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 濡(rú)染:浸湿,沾染。
- 淋漓:形容畅快。
- 丹墀(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
翻译
元和天子有着威武的身姿,他的伟大如同轩羲。他立誓要洗雪历代圣王的耻辱,坐镇宫中使四方蛮夷前来朝拜。
淮西的叛贼已有五十多年,像封狼、貙、罴般凶恶。他们不占据山河却盘踞在平地,每天挥舞着长戈利矛。
皇帝得到了圣明的宰相叫裴度,叛贼砍他也砍不死,似有神灵扶持。他腰悬相印担任都统,军中旗帜在阴风中显得凄惨暗淡。
李愬、韩公武、李道古、李文通这些将领作为得力部将,仪曹外郎也带着笔随军前行。行军司马有智慧且勇敢,十四万大军就像虎貔一般凶猛。
攻入蔡州捆绑贼首献给太庙,功劳之大无人可及,恩赏之多无法估量。皇帝说你的功劳数第一,你的手下韩愈应当写篇文章来记述。
韩愈叩首拜谢,又跳又舞地说:刻石铭刻的事情我能做好。古人把这样的文章称为大手笔,这事和职位的高低无关。
遇到该做的事从古就不应推辞,说完后屡次点头得到天子的赞许。
韩愈退下后斋戒坐在小阁里,饱蘸浓墨大笔挥洒多么畅快,他借鉴《尧典》《舜典》的文字,修改《清庙》《生民》的诗篇。
文章写成破体书法写在纸上,清晨再次叩拜把它铺在宫殿前的台阶上。表文上写着臣子韩愈冒死呈上,歌颂圣上的伟大功绩并将其刻在碑上。
石碑高达三丈字大如斗,由灵鳌背负着,上面盘绕着螭龙。文句奇特语言庄重能理解的人少,有人向天子进谗言说他有私心。
于是用百尺长绳把石碑拽倒,用粗砂大石把它磨掉。韩公的文章就像天地间的正气,早已深入人心。
商汤的汤盘、孔子的孔鼎上都有铭文记载,如今虽然没有了那些器物但文字还存留着。哎呀,圣明的君王和贤相,他们的功绩辉煌流芳后世。
如果韩公的文章不能昭示后人,怎能和三皇五帝的功绩相媲美呢。我愿抄写万本吟诵万遍,哪怕口角流沫右手磨出老茧。
将它流传七十二代,把它作为封禅时帝王在泰山设坛祭天的玉检和在明堂祭祀大典的基石。
赏析
这首诗叙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平淮西吴元济之乱后,韩愈奉诏撰《平淮西碑》及碑被推倒的事,表达了对韩愈文章的赞美和对他遭遇不公的同情,同时也歌颂了唐宪宗和裴度的功绩以及平叛的意义。
诗的开头极力赞扬宪宗的神武,为后文写平叛作铺垫。接着详细描述了平叛的过程和将领们的英勇,突出了裴度的重要作用和韩愈撰写碑文的经过。对韩愈的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由于谗言,石碑被推倒,诗人对此表示遗憾和愤慨。最后,诗人强调了韩碑的重要性,希望它能流传后世。
整首诗气势磅礴,结构严谨,用典恰当,语言凝练,既展现了历史事件的宏伟,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