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

· 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髮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劒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衹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陀。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拼音

所属合集

#唐诗三百首

译文

张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劝我写一首咏赞它的石鼓歌。 少陵太白才华盖世但都作古,薄才之人面对石鼓无可奈何。 周朝政治衰败全国动荡不安,周宣王发愤起兵挥起了天戈。 庆功之时大开明堂接受朝贺,诸侯接踵而至剑佩叮当撞磨。 宣王田猎驰骋岐阳多么英俊,四方禽兽无处躲藏都被网罗。 为把英雄功业刻石扬名万世,凿山石雕石鼓毁坏高山嵯峨。 随从之臣才艺都是世上第一,挑选优秀撰写刻石放在山坡。 任凭长年雨打日晒野火焚烧,仗着鬼神守护石鼓永不湮没。 你从哪裏得来这拓本的底稿?丝毫都很完备一点也无差错。 言辞严谨内容奥密难于理解,字体不像隶书蝌文自成一格。 年代久远难免受损笔画残缺,仍像得剑斩断活生生的蛟鼍。 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 苍劲钩连像金绳铁索穿锁钮,浑然又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 浅见儒士编纂诗经却不收入,大雅小雅内容狭窄并不壮阔。 孙子周遊未到秦地无知难怪,采诗不全像取星宿却漏羲娥。 啊我虽好古却苦于生得太晚,对着石鼓文我哭得涕泪滂沱。 想当年我蒙召做国子监博士,那年正改纪元年号称着元和。 我的朋友在凤翔府任职从事,曾经为我设计挖掘石鼓坑窝。 我刷帽沐浴禀告国子监祭酒:“如此至宝文物世上能存幾多? 只要包毡裹席就能立即运到,十个石鼓运载只需幾匹骆驼。 进献太庙把它比作文物郜鼎,那声價百倍于郜鼎岂是太过? 皇恩浩荡如果准许留在太学,诸生就能钻研解说一起切蹉。 汉朝时鸿都门观经尚且拥塞,将会看见全国上下为此奔波。 剜剔藓苔泥尘露出文字棱角,把它放得平平稳稳不偏不颇。 高楼大厦深檐厚瓦把它覆盖,经历久远不受意外损坏伤挫。” 朝中的大官个个都老于世故,他们空无主见岂肯感奋奔波? 牧童在鼓上敲火牛用它磨角,谁能再用手把这个宝物抚摸? 长年累月风化销铄将被埋没。六年来向西遥望我空叹吟哦! 王羲之书法时俗趁機显秀媚,书写数张还可换回一群白鹅。 继周之後八代争战已经结束,至今无人收拾整理又可奈何? 如今正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皇上重视儒术推崇孔丘孟轲。 怎么纔能把此事向皇帝建议,愿借善辩之人发挥口若悬河。 石鼓歌写到这裏就算结束吧,哎呀我的意愿大概会是白说!

注释

张生:據《全唐诗》校「生即籍」,可知此指张籍。 石鼓文:这是指从石鼓上搨印下来的文字。 才薄:是说自己的才力薄弱,不能像杜少陵、李太白他们那樣,有纵横驰骋的诗笔。 将奈石鼓何:是说像我这樣才力薄弱的人,将怎能作好这石鼓歌呢? 周纲;周朝的纲纪法度,亦即政治秩序。 陵迟:衰落、衰败。 四海沸:指天下动荡不安。 宣王:周宣王,姓姬名静,一作靖,周厉王的儿子,旧时被认为是周朝的中兴之主。 挥天戈:指周宣王对淮夷、西戎、狁等用兵的事。 明堂:天子颁布政教,朝见诸侯,举行祭祀的地方。 剑佩鸣相磨:是说到天子明堂来朝贺的诸侯很多,以致彼此佩带的刀剑互相磨擦而发出声响。 蒐(sōu)于歧阳:是说周宣王在一个春天裏于歧山南面打猎。蒐,春天打猎;岐阳,歧山之南(山南为阳)。 万里禽兽皆遮罗:广阔的猎场裏的禽兽都将被拦捕了来。遮罗,拦捕。 镌(juān)功:指将功业刻在石鼓上。镌、勒,都是刻的意思;成,成就,与「功」同义。 告万世:即告示後代于万世。 凿石作鼓隳嵯峨(huīcuóé):为了製作石鼓而开山凿石。隳,毁坏;嵯峨,山势高峻的樣子,这裏是指高山。 从臣:指随从周宣王的臣子。 咸第一:都是第一等的。 撰刻:指撰写文字刻于石鼓之上。 山阿:泛指山陵。 「雨淋日炙(zhì)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huī)呵。」句是说,这石鼓经受聘发长期的日晒雨淋和野火的燎烤,竟能这樣安然无恙;那是有劳鬼神的护持,不让它们遭到伤害。日灸,日晒;烦,劳;撝,同「挥」;呵,喝叱。 公:张生,指张籍。 纸本:指从石鼓上搨印下来的文字纸本。 毫发尽备无差讹:搨印下来的文本极为完整,不有丝毫的差错。讹,错误。 辞严义密:指搨本的文字庄严,义理精密。 不类:不像。 蝌:蝌蚪文,周时所用文字,因其头大尾小,形似蝌蚪文。石鼓文的文字当为籀文,即大篆。 缺画:是说石鼓上的文字因年深日久,不可避免会有向导笔漏画的。 蛟: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種神异动物。 鼍(tuó):鼍龙,俗称猪婆龙,是鱷鱼的一種。这裏的蛟鼍即蛟龙,因押韵,故改龙为鼍。 快剑斫断生蛟鼍:石鼓文上那些向导笔漏画的地方,像是快剑把活生生的蛟龙斫断了一樣。这是极力形容古代文字形体气势的生动有力。 翔、翥(zhù):都是飞的意思。 珊瑚树:因珊瑚形状像树枝,故称珊瑚碧树。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句:石鼓上的文字像是仙人乘着鸾凤翩翩而下,又像是珊瑚碧树似的枝柯扶疏。这都是极办形容石鼓文的体势飞动和笔锋奇丽。 金绳铁索:比喻石鼓文的笔锋奇劲如金绳铁索一般。 锁纽:比喻石鼓文的的结体如锁纽般的钩连。 古鼎跃水:相传周显王四十二所,九鼎没于四水,秦始皇时派人入水不得。 龙腾梭:《晋书·陶侃传》:「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这句是形容石鼓文字体的变化莫测。 陋儒:见识短浅的儒生,指当时采风编诗者。 诗:指《诗经》。 二雅:指《诗经》的《大雅》和《小雅》。 褊(biǎn)迫:局促。 委蛇(wēituó):宽大从容的樣子。这句是说二雅没有把石鼓文收进去,是由于时采风编诗者的见识短浅。 秦:秦国,今陕西一带,即石鼓所在的地方。石鼓于唐初在天兴(今陕西省宝鸡市)三畦原出土。 掎摭(jǐzhí):采取。 遗:丢了。 羲:羲和,为日驾车的人,这裏代指日。 娥:嫦娥,这裏指月。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句:孔子西行没有到过秦国,结果编诗未收石鼓文,那就像是拾了星星,却等待以了太阳和月亮。 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生苦晚:苦于出生太晚。 此;指石鼓文。 双滂沱:指眼泪和鼻涕一同流出。意即令人无限感伤而泪如雨下了。 蒙:蒙受。 博士:官名。唐时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并为教授之官。 其年:那一年,即韩昌黎自江陵法曹参军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的元和元年(西元八〇六年)。 故人:不详。 从军在右辅:《三辅黄图》:「太初元年(西元前一〇四年)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右辅,即右扶风,为凤翔府。韩昌黎故人为凤翔节度府从事,所以说「从军在右辅」。 度(duó)量:计划。 掘:挖。 臼科:坑穴,指安放石鼓的地方。 濯冠:洗帽子。 沐:洗头。 浴:洗澡。这都是表示诚敬的意思。 祭酒:官名。唐时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至宝:极为贵重的宝物。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句:是说十隻石鼓只要幾匹骆驼运载就行了。 荐:进献。 诸:是「之于」二字的合音,用意亦同。 太庙:皇家的祠堂。 郜(gào)鼎:郜国所造的鼎。《左传·桓公二年》;「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郜国在今山东省城武县。 光價:光荣的声價。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價岂止百倍过。」句:把石鼓荐之于太庙和郜鼎并比,那声價何止超过百倍呢? 圣恩:皇恩。 太学:指国子监。 诸生:指在太学进修的学生。 切磋:指对学问的钻研,这裏是指对石鼓的钻研。 观经鸿都:汉灵帝光和元年(西元一七八年),置鸿门学士。鸿都门为藏书的处所。又汉灵帝熹平四年(西元一七五年),蔡邕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刻石碑,立于太学门外,即熹平石经。从此,每天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十分拥挤,阻塞街道。 填咽(yè):阻塞,形容人多拥挤。 坐:即将。坐见:即将看到。 剜(wān):刀挖。 剔:剔除。 节角:指石鼓文字笔画的棱角。 安置妥帖:安放妥当。 不颇(pō):不偏斜。 檐:屋檐、深檐,也是「大厦」的意思。 覆:遮盖。 期无佗(tuó):希望石鼓没有任何的损坏。无佗,同「无他」。 中朝:即朝中,朝廷裏。 老于事:实指老于世故,即办事拖沓、保守的意思。 肯:岂肯。 感激:感动激发。 徒:只。 媕婀(ānē):无主见的意思。 敲火:指牧童无知,随便在石鼓上敲击时爆出火星,有损石鼓。 砺:磨擦。 着手:即用手。 摩挲(suō):常指对文物古玩的抚摩,表示爱惜的意思。 销:熔化金属。 铄(shuò):指金属熔化。 就:趋向、归于。 六年:即元和六年(西元八一一年)。 西顾:指西望石鼓所在地岐阳。岐阳即岐山南面,山在长安、洛阳西,故称「西顾」。 空吟哦:空费心思的意思。 俗书:沈归愚《唐诗别裁》:「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右军意。」认为俗书是对古书而言,是时俗之俗,非俚俗之俗,不是贬意。但就韩昌黎对石鼓文字的无比推崇来看,王羲之的书法自然会被他认为是俗的了,实含贬意。 趁姿媚:追求柔媚的姿态。 博白鹅:换白鹅。據《晋书·王羲之传》载,他很喜欢鹅,曾用「数纸」自己所写的《道德经》去换取山阴道士的鹅。 八代:所指不明,泛指秦汉之後诸朝。一说是秦、汉、魏、晋、元魏、齐、周、隋;又说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收拾:指把散乱的会物收集起来。这裏是指把石鼓收集起来加以保存的意思。 则那(nuò):又奈何。 柄任儒术:即重用儒学之士的意思。柄,权柄;任,用。 崇丘轲:尊崇孔子、孟子。 论列:议论、建议。 悬河:比喻有辩才,即善于辞令。《晋书·郭象传》:「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说话)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止于此:到此为止。 其:将。 蹉跎:本指岁月虚度,这裏作失意解,即白费了心思。与前文的「空吟哦」意同,且相照应。

此诗从石鼓的起源到论述它的價值,其创作目的是呼吁朝廷予以重视与保护。开头四句是总起,自谦没有李杜之才,不敢作歌。「周纲」十二句是追叙石鼓来历久远。「公从」十句是叙石鼓的文字和字体及其保留的價值。「陋儒」六句是叙怀疑《诗经》不收石鼓文,乃是孔子的粗心。「忆昔」十八句,是叙发现石鼓的经过和建议留置太学。「中朝」十句是叙当局不纳诗人建议,叹惜石鼓文物的废除。最後六句,希望在尊崇儒学的时代,能把石鼓移置太学。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物的珍视之情,同时对朝中重臣和「陋儒」们进行了无情的嘲讽。章法整齐、辞严义密,音韵铿锵,诗人在描绘石鼓文书法的妙处时,运用了多種比喻,进行淋漓尽致的渲染,颇有感染力。

赏析

对石鼓的出土,在韩昌黎之前,杜少陵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带过一笔,此後韦苏州虽写过一首《石鼓歌》,但因缺少热情和略乏文采,恐怕在《韦苏州集》中也属下乘之作。只是他诗中「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一句,倒开启了鼓属何代的千年聚讼之门。及至韩昌黎的这首力作问世,纔使石鼓之「光價」在後人心目中大大地增强和提高了。今天上距昌黎作歌又过去一千多年,十面石鼓尽管已无完字,但仍作为一级文物陈列在故宫博物院裏,这不得不归功于昌黎的呼号之力。 开头四句明白如话,点出了写作的缘起。这四句中,「石鼓」二字凡三见,似乎平淡拖沓,其实不然。韩昌黎开创以文为诗的先河,不避同字且不避同式,正是古文的惯习。这裏「劝」字下得十分精当,它省去了诗人幾多犹豫的潜台词与推诿的闲笔墨,具有一字九鼎之效。昌黎曏来自负于「金石刻画臣能为」(李义山《韩碑》),但对此却自惭才疏,那么石鼓文的深奥难懂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周纲陵迟四海沸」到「鬼物守护烦撝呵」为一段。前十句是诗人想象周宣王中兴王室、临御海内以及驰逐围猎、勒石铭功的图景。用了「沸」「愤」「大」「骋」「万里」「万世」等词,极状场面的壮阔和气派的雄伟。韩昌黎之所以承袭韦苏州繫年的说法,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唐朝自安史之乱後,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藩镇割據,宦官专权,外族侵凌,大臣猜忌,各種社会矛盾的激化,使李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宪宗登基後采取铲藩镇、抑宦官的政策,使朝政出现了中兴之兆。诗人看到了历史的相似之处,因而在歌颂周宣王雄才大略的同时,自然融进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宪宗即位之初平定剑南节度使刘辟後,韩昌黎即写过一首热情洋溢的《元和圣德诗》,对嗣皇的英明果断备加赞扬。所以《石鼓歌》的这段描写正传达出了诗人切望重振颓纲以臻于尊王攘夷的郅治局面的心声。「雨淋日炙野火燎」二句,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把石鼓流传千年而历尽的劫难浓缩在七字之中,这是略写。诗人认为石鼓得以完好保存,如果没有鬼神呵护是不可想象的,仅此而言,石鼓本身就已是稀世珍宝,又遑论其他无算的文物價值呢。寥寥两笔便为下文的切入阐发作好了铺垫。往下十四句是专对石鼓文作具体描述的。文辞的深奥,字体的朴茂,都使「好古」的博士先生心荡神怡美不胜收。即使剥蚀斑驳,他也会忍不住地赞叹一番。在那些古拙的字迹间,诗人任凭审美意识纵情驰骋:夭娇流美的线条,多像鸾凤翔舞,雲君来下;交互牵掣的点画,又使人仿佛置身于珊瑚丛生的龙宫水府。笔力的雄健,使他想到金绳铁索的劲挺;笔势的飞动,似乎只有用禹鼎出水龙梭离壁纔能传其神韵原本静止的书迹都化成了活泼的形象,他不禁沉浸在美的超然享受之中了。美感的获得与否,取决于审美体验的深浅程度,尽管韩昌黎断未见过「鸾翔凤翥众仙下」,但现实生活中的百鸟和鸣和万舞翩跹却并不少见。常人或许只能以平常的语言道出,而诗人却善于用浪漫的想象把常景编织成一幅雲诡波谲的图画。对于石鼓文,韩昌黎并没有满足于正面的描写,他痛斥陋儒,深憾孔子,无非是想获得烘雲托月的效果。後人不明乎此,因而有胶柱鼓瑟的责难,如宋·洪景卢《容斋随笔·卷四》云:「文士为文,有矜夸过实,虽韩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极道宣王之事,伟矣,至云:‘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是谓三百篇皆如星宿,独此诗如日月也。今世所传石鼓之词尚在,岂能出《吉日》《车攻》之右?安知非经圣人所删乎?」但只需看看韩诗中「读难晓」、「得切磋」之句就可知道,诗人这樣说不过是艺术的夸张,所谓恨之越深,爱之越切,如此而已。这一段是全诗的精华,原因在于它驾驭形象思维,把豐富的审美感受传递给读者,使之受到强烈的感染。 「嗟予好古生苦晚」以下直到结尾为最後一段。这段结合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既有追述,又有夹议,但更多的是流露出隐隐的惆怅和深深的惋惜。韩昌黎在文学上以「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进学解》)为己任,为了力矫时弊,他纔主张崇古。因此他竭力称扬石鼓文,也应是这个文学宗旨的组成部分。他身居博士,「职是训诂」(《元和圣德诗》),把保护石鼓看作是应负的责任。为此,托故人度量坎坑,为安置作好了准备,又戒斋沐浴郑重其事地报告上司,本以为安置「至宝」是瞬息可办的举手之劳。然而无情的现实把他美好的愿望击得粉碎——那班尸位素餐的老爷关心的只是陞官发财,他们对区区石鼓是丝毫不会「感激」(激动)的。在这裏,一个「老」字生动地勾画出那種麻木不仁的昏聩神情。眼看石鼓仍继续其日销月蚀而归于沦灭的厄运,诗人真是忧思如焚。虽说目下标榜儒术,但據理力争恐怕还是于事无补,歌到这儿,韩昌黎不禁心灰意冷,喟然长叹。这一段写得苍凉沉鬱,使人觉得诗人不仅在哀叹石鼓的不幸,而且简直是在嗟叹寒儒的卑微。为了反衬现实的荒诞,诗人还运用了两个典故,显得格外深刻而有力。第一个是蔡伯喈。後汉熹平四年(西元一七五年),灵帝不满于当时文字使用的混乱,特命蔡伯喈与堂溪典等正定六经文字,由蔡书丹上石,刻成後置于鸿都门前,每日前来观看的车辆,使街道为之阻塞。第二个是王羲之。东晋王右军喜鹅颈之转,见山阴道士所养群鹅而爱之,道士因索写《道德经》一部,举群相赠。蔡王二人都是书圣,但前者擅隶书而後者工楷则,这两種比石鼓文晚起得多的书体尚且如此风光,那么当局的冷落石鼓,到底于心何忍。用典之妙,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这首长诗一韵到底,如长河直贯而下,波澜老成。诗中又多用响字虚词,铿锵激越,朗吟上口,便觉有一股鬱勃之气喷薄于字裏行间。如果用「驱驾气势,若掀雷走电,撑决于天地之垠」(辛良史《唐才子传·韩愈》)的赞语来评價这首歌行,自然会觉得绝非虚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凌迟:衰败,崩坏。(“凌”读作“líng”)
  • :动荡不安。
  • 明堂:古代天子接见诸侯、举行祭祀等活动的场所。
  • (sōu):春天打猎。
  • 遮罗:网罗。
  • (juān):雕刻。
  • (huī):毁坏。
  • 嵯峨(cuó é):山势高峻的样子。
  • 撝呵(huī hē):护卫喝叱。
  • (é):错误。
  • (tuó):扬子鳄。
  • (zhù):飞举。
  • 委蛇(wēi yí):宽大之意。
  • 掎摭(jǐ zhí):选取,摘取。
  • (tuó):崩坏。
  • 媕婀(ān ē):没有主见,犹豫不决。

翻译

张生手拿石鼓文的拓本,劝我写一首咏赞石鼓的诗歌。 想当年杜甫、李白已不在人世,我才疏学浅,面对这石鼓无可奈何。 周朝的纲纪衰败,天下动荡不安,周宣王愤然起兵,挥动天戈。 大开明堂接受诸侯朝拜庆贺,诸侯们的佩剑相互碰撞发出声响。 在岐阳狩猎,展示雄姿英发,万里之内的禽兽都被网罗。 将功绩镌刻记功,告知万世,凿石做成石鼓,毁坏了高山峻岭。 跟从的大臣们才艺都是第一等,精心挑选撰写刻石,留在这山坳间。 经过风吹雨打、日晒火烧,还有鬼物守护,需要烦人地护卫喝叱。 您从哪里得到这纸本,毫发细节都完备没有差错。 文辞严谨,意义深奥,读起来难以理解,字体不像隶书也不像蝌蚪文。 年代久远,怎能避免有笔画残缺,就像快剑砍断活生生的蛟鼍。 石鼓上的文字像鸾鸟飞翔、凤凰起舞,众仙人下凡,又像珊瑚树、碧树枝条交错。 还有那像金绳铁索般坚固的锁钮,以及像古鼎跃水、龙腾穿梭般的奇妙。 浅陋的儒生编纂诗经却不收录石鼓文,二雅篇章狭隘,不具宽博之态。 孔子西行没有到秦国,选取星宿却遗漏了日月。 可叹我喜爱古代文化却出生得太晚,面对石鼓,我涕泪纵横。 回忆往昔,我刚被征召为博士那年,才开始改称元和年号。 老朋友在右辅从军,为我测量挖掘出石鼓。 我洗帽沐浴,禀告祭酒,像这样的珍宝留存下来的难道很多吗? 用毡包席裹,立刻就能弄走,十面石鼓只需几匹骆驼就能运载。 进献到太庙,可比郜鼎,它的价值何止超过百倍。 若圣恩允许把石鼓留在太学,众学生们能讲解切磋。 在鸿都门观看经文的人尚且拥挤不堪,将会看到全国的人为此奔波。 把苔藓剜掉,露出石鼓的边角,安放妥当,平稳不斜。 在高大的屋檐和深广的屋宇下覆盖保护,希望它能长久保存,没有损坏。 朝中的大官们老于世故,怎肯为之感动而振作,只是犹豫不决。 牧童敲石取火,牛用石鼓磨角,谁还会再动手去抚摸保护它呢。 石鼓日复一日地被销蚀,将要被埋没,六年来我西行长安,空自吟哦。 王羲之的俗书只是迎合姿媚,几张字尚可换来白鹅。 从周朝之后,历经八代的争战已经结束,却无人收拾石鼓,这又能怎么办呢。 如今天下太平无事,尊崇儒术,推崇孔孟。 怎能将此事上奏论说,我愿凭借能言善辩,口若悬河。 石鼓的诗歌就写到这里,唉,我的想法怕要落空了。

赏析

这首诗叙述了石鼓的来历、经历和作者对它的珍视,表达了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敬仰和对当时社会对文化遗产不够重视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周宣王时期的历史回顾,展现了石鼓的重要历史价值。同时,描写了石鼓的文字和艺术特色,如“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石鼓文字的美妙。作者对石鼓的命运深感忧虑,批评了浅陋儒生对文化遗产的忽视,以及朝中大官的不作为。最后,作者表达了希望能够重视和保护石鼓的愿望。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语言丰富,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关注和责任感。

韩愈

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