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公冶长篇 · 第十五章

· 孔子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拼音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注释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敏:敏捷、勤勉。

赏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yǔ)。

翻译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视为可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赏析

此章通过孔子与子贡的问答,阐述了孔文子被谥为“文”的原因。强调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两种优秀品质的重要性。聪明且努力学习,体现了积极进取的态度;而不耻于向下请教,更展现出一种谦虚和宽广的胸怀,这也正是值得人们学习和推崇的地方。这种对于学习和求知的态度,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