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游帖

· 苏轼
轼启。辱书,承法体安隐,甚慰想念。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矣。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未由会见,万万自重。不宣。轼顿首,坐主久上人。五月廿二日。
拼音

此帖又名《致坐主久上人尺牍》,苏轼书于元丰元年(1078年),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9行,计61字。26.1厘米×2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赏析

《咸淳临安志》:“西湖僧作诗者,熙宁间有清顺可久两人。顺字怡然,久字逸老。”《武林梵志》:“法师可久,钱塘钱氏子。天圣初,得度,学教观于静觉。喜为古律诗,先生监郡日,与师为诗友。居西湖祥符。先生元夕九曲观灯,去从者独行,人师室,了无灯火,但闻檐卜余香,叹仰留诗。晚年送客不瑜阂。如此十余年。窗外惟红蕉数本,翠竹百个,一日谓人曰:吾死,蕉竹亦死。未几皆验。”此处所谓“叹仰留诗”,即东坡穴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七绝一首。后又有《五月十日,与吕仲甫、周邻、僧惠勤、惠思、清顺、可久、惟肃、义诠同泛湖游北山》一首。可见当时东坡舆之悠游之景。可久大约死于元皊初。东坡不知,其间,东坡曾有杂记《可久清顺》怀念之。云:“祥符寺可久垂云清顺三阖梨,皆予监郡日所与往还诗友也。清介贫甚,食仅足,而衣几于不足也。然未尝有忧色。老矣,不知尚健否?” 此帖乃可久致信东坡,东坡所复信。信中所谓“北游五年”,乃指熙宁七年十月离杭北上,赴密州太守任,又于熙宁十年四月赴徐州太守任,再到元丰二年三月一一十日到湖州太守任上,正好五年。上述诸地皆在杭州之北,故称“北游”。据此,此札即写于元丰二年五月廿二日。之后不久,即同年七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直弹劾苏轼以诗“讥切时事”,七月廿八日,台吏皇甫遵乘驿追摄苏轼于湖州,八月十八日即被押赴台狱,蒙受“乌台诗案”之难。此帖落有“五月廿二日”之记,故《古书画过眼要录》判为在徐州任上所作,大约是“北游五年”的年度算法不一致吧。 东坡对于从杭州来到湖州的故友之问讯,十分感慨,“甚慰想念。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可谓情溢于纸。老友“未由会见”,以至日后常常思念:“老矣,不知尚健否?”及至十年之后,即元皊四年七月,东坡重返杭州时,可久已作亡友了。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