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赏析
三人行,其中一人是我。不曰三人居,而曰三人行,居或日常相处,行则道途偶值。何以必于两人而始得我师,因两人始有彼善于此可择,我纵不知善,两人在我前,所善自见。古代善道未昌,师道未立,群德之进,胥由于此。《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沛然若决江河。”《中庸》亦言:“舜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皆发挥此章义。
孔子之学,以人道为重,斯必学于人以为道。道必通古今而成,斯必兼学于古今人以为道。道在人身,不学于古人,不见此道之远有所自。不学于今人,不见此道之实有所在。不学于道途之人,则不见此道之大而无所不包。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可知道无不在,惟学则在己。能善学,则能自得师。
本章似孔子就眼前教人,实则孔子乃观于古今人道之实如此而举以教人。孔子之教,非曰当如此,实本于人道之本如此而立以为教。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此后孟子道性善,皆本于此章所举人道之实然而推阐说之。然则孔子之创师道,亦非曰人道当有师,乃就于人道之本有师。《中庸》曰:“道不远人”,其斯之谓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即在这里。
- 善者:好的方面。
- 从:跟随,学习。
翻译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赏析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谦虚向学的态度和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经验教训的智慧。它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发现他人的长处和不足,对他人的优点积极效仿并提升自己,而对他人的缺点不盲目跟从,且能反躬自省、引以为戒,从而使自己不断进步。这种思想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提醒人们保持谦逊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获得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论语 · 八佾篇 · 第二十章 》 —— [ 周 ] 孔子
- 《 孝经 卿大夫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述而篇 · 第十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为政篇 · 第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雍也篇 · 第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述而篇 · 第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子罕篇 · 第十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公冶长篇 · 第二十五章 》 —— [ 周 ] 孔子
相关推荐
- 《 论语 · 述而篇 · 第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公冶长篇 · 第二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里仁篇 · 第二十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先进篇 · 第二十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泰伯篇 · 第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述而篇 · 第三十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子罕篇 · 第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子罕篇 · 第二十五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