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陈纪
周主将视学,以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谨起,立于席后,对曰:“木受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明王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又曰:“去食去兵,信不可去;愿陛下守信勿失。”又曰:“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
拼音
所属合集
序
《资治通鉴(陈纪)》是司马光创作的中国史类书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周主:指北周的君主,此指周武帝宇文邕。
- 视学:古代帝王或官员亲临学校考察教育情况。
- 太傅:官职名,古代辅佐太子的最高官衔。
- 燕国公:此处应是于谨的封爵。
- 于谨:北周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
- 三老:古代尊崇的长者,此处于谨被任命为三老,象征敬老尊贤。
- 绳:此处比喻法则或标准。
- 谏:规劝帝王或上级的正确意见。
- 圣:此处指明智、圣明。
- 虚心纳谏:形容帝王能接受不同意见,态度谦虚。
- 知得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 去:舍弃。
- 信:诚信,信誉。
- 守信勿失:保持信用,不违背承诺。
- 有功必赏:对有功劳的人给予奖赏。
- 有罪必罚:对有过错的人给予处罚。
- 为善者日进:行善的人会越来越多。
- 为恶者日止:作恶的人会越来越少。
翻译
北周的皇帝(宇文邕)打算亲自到学校视察,任命太傅燕国公于谨为尊贵的三老。于谨起身,站在座位后面,回答说:“木材经过墨线的校正就会变得笔直,君主如果能听取建议就会变得圣明。明智的君王虚心接纳意见来了解自己的得失,这样天下才会安定。”他又说:“即使失去食物和武器,也不能失去信誉;希望陛下您坚守信用,不要违背。”他还强调:“对有功的人必须奖赏,对有过错的人必须惩罚,这样做好事的人就会一天天增多,做坏事的人就会一天天减少。”
赏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于谨作为三老在视学时对君主的忠告,他以木受绳喻示君主应接受谏言以改正错误,强调了诚信和赏罚的重要性。于谨的言论体现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即君主的德行与国家的稳定息息相关。他的建议既体现了对君王个人品性的期待,也揭示了社会公正和良好治理的基础。

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 1577篇诗文
司马光的其他作品
- 《 司徒开府韩国富公挽辞四首 》 —— [ 宋 ] 司马光
- 《 送薯预苗与兴宗 》 —— [ 宋 ] 司马光
-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四 · 后晋纪五 》 —— [ 宋 ] 司马光
- 《 龙女祠后塘自生荷花数枝与史诚之更相酬和 》 —— [ 宋 ] 司马光
- 《 王书记以近诗三篇相示各摭其意以诗赓之感遇 》 —— [ 宋 ] 司马光
- 《 观僧室画山水 》 —— [ 宋 ] 司马光
- 《 同僚有独游东游者小诗寄之 其一 》 —— [ 宋 ] 司马光
- 《 答陈进士谓之忆江东旧游见赠 》 —— [ 宋 ] 司马光
相关推荐
- 《 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 》 —— [ 秦 ] 吕不韦
- 《 朱熹题白云岩书院对联 》 —— [ 宋 ] 朱熹
- 《 学治臆说·用亲不如用友 》 —— [ 清 ] 汪辉祖
- 《 上刘右相书 》 —— [ 唐 ] 王勃
- 《 范增论 》 —— [ 宋 ] 苏轼
- 《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褚遂良 》 —— [ 宋 ] 欧阳修
- 《 与公肃甥书 》 —— [ 清 ] 顾炎武
- 《 盐铁论 · 后刑第三十四 》 —— [ 汉 ] 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