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梦寻 · 卷四 · 西湖南路 · 风篁岭

· 张岱
风篁岭,多苍筤筿簜,风韵凄清。至此,林壑深沉,迥出尘表。流淙活活,自龙井而下,四时不绝。岭故丛薄荒密。 元丰中,僧辨才淬治洁楚,名曰“风篁岭”。苏子瞻访辨才于龙井,送至岭上,左右惊曰:“远公过虎溪矣。”辨才笑曰: “杜子有云: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遂造亭岭上,名曰“过溪”,亦曰“二老”。子瞻记之,诗云:“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人土争挽留。去如龙出水,雷雨卷潭秋。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 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过虎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李流芳《风篁岭》诗: 林壑深沉处,全凭筿簜迷。片云藏屋里,二老到云栖。 学士留龙井,远公过虎溪。烹来石岩白,翠色映玻璃。
拼音

所属合集

#西湖梦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苍筤:(cāng láng)青色,多指竹。
  • 筿簜:(xiǎo dàng)竹。
  • :山谷。
  • :(jiǒng)远。
  • 丛薄:丛生的草木。
  • 元丰:宋神宗年号。
  • 辨才:人名。
  • 苏子瞻:即苏轼。
  • 远公:指东晋名僧慧远。
  •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
  • 淬治:整治。

翻译

风篁岭上,有许多青色的竹子,风韵清凄。到了这里,山林山谷深沉,远超尘世之外。流水淙淙,汩汩流淌,从龙井那里流下来,四季都不会断绝。岭上原本是草木丛生繁茂而又荒密。宋神宗元丰年间,僧人辨才整治清理得洁净美好,取名叫“风篁岭”。苏轼到龙井去拜访辨才,送他到岭上,左右的人惊讶地说:“远公过虎溪了。”辨才笑着说:“杜甫有诗句说: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于是在岭上建造亭子,取名“过溪”,也叫“二老”。苏轼记录了这件事,写诗道:“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人土争挽留。去如龙出水,雷雨卷潭秋。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过虎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李流芳的《风篁岭》诗:在山林山谷深沉之处,完全凭借竹子让人迷离。一片云藏在屋里,两位老人去到云栖。学士留在龙井,远公过了虎溪。煮来的石岩白,翠色映照在玻璃上。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描绘了风篁岭的景色以及其与历史人物、文化的关联。风篁岭多竹,景色清幽,超凡脱俗。文中还讲述了苏轼与辨才的故事以及相关诗作,增添了此地的文化底蕴。李流芳的诗也进一步烘托出风篁岭的深邃神秘和独特景致。整体语言优美,生动地展现了风篁岭的风貌和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让读者对这一景致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