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船行到江心的时候抬头远望,只见两岸的景色清晰地映照在辽阔的水面上。
扬子驿盖在树林的开阔处,而对面的润州城则矗立在群山中。
海的尽头岸边上阴暗幽静,江面上来自北方的秋风吹起了阵阵的寒意。
在枫叶掉落的淅沥声中,带来了秋天的讯息。
注释
扬子江:因有扬子津渡口,所以从隋炀帝时起,南京以下长江水域,即称为扬子江。近代则通称长江为扬子江。
桂楫:用桂木做成的船桨。指船只。中流:渡水过半。指江心。
空波:广大宽阔的水面。明:清晰。
扬子驿:即扬子津渡口边上的驿站,在长江北岸。属江苏省江都县。
润州城:在长江南岸,与扬子津渡口隔江相望。属江苏省镇江县。
边阴静:指海边阴暗幽静。
朔吹:指北风。吹读第四声,原作合奏的声音解,此处指北风的呼呼声。
淅沥:指落叶的声音。度:传过来。
序
《渡扬子江》是唐代诗人丁仙芝创作的一首秋景诗。此诗八句四十字,抓住了船行江中,人的视野灵活变化的特点来布设景物,构思新颖。诗人感受独特,诗中画面新鲜。全诗写秋景、秋声,都从船上人的视觉、听觉的感受入手,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秋景诗的地方。
赏析
这是诗人从长江北岸的扬子驿坐船渡江到南岸的感怀之作。此诗写的是秋景:船儿随波漂流,晚秋的天空与水都很清净,扬子驿在树林中闪现出来,润州坐卧在起伏的山冈之中,海边和江边都是寒意浓浓,枫树叶落,传来淅沥之声。从江北的“林开扬子驿”到江南的“山出润州城”,读者似乎看见一条渡船正由北向南开来,还分明见到了诗人立在船头前后眺望的形象。末二句写船近江南,秋声淅沥,用一“度”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岸上落叶声飘过江面,送进船上诗人耳中的情景。全诗以“望”字贯通全篇,情文并茂,画面清新,构思巧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当年曹操在广陵(今扬州市)看到长江水面辽阔,水势汹涌,直呼为“天堑”,是“天之所以限南北也”。宋朝以前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一带,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尚少开发,所以常被视为边陲地区,对做官的人来说,派赴江南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诗人也不例外。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还算平稳,没有情绪上的反应,但是到了后四句情绪就开始波动了。他到了南岸,发现江边是荒凉阴暗的,江风带有寒气,再加上落叶淅沥的枫树林,诗人突然感受到萧瑟的秋天来了。其实秋天是由北而南的,诗人在扬子驿的时候没有察觉,而到了对岸就感受到这股秋意,这是有原因的。说起来他不是害怕节气上的秋天,而是担心前程上的寒意,因此触景伤情,兴起无名的烦恼,这是受到“得失心”的影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桂楫(guì jí):用桂木做的船桨,这里代指船。
- 中流:江中心。
- 空波:开阔的江面。
- 扬子驿:驿站名,在扬子江边 。
- 润州城:在今江苏镇江,当时治所在丹徒。
- 边阴:天边的阴气。
- 朔吹(shuò chuī):北风。
- 淅沥(xī lì ):形容树叶飘落的声音。
翻译
在江中心划船眺望,开阔的江面使两岸显得格外明亮。扬子江边的驿亭在树林中展现,连绵的山峦中显现出润州城。大海的尽头天边阴气宁静,江水寒冷,北风呼呼地吹起。还听到枫叶飘落的声音,那淅淅沥沥的声响仿佛传递着秋天的节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渡扬子江时所见的壮丽景色。首联“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开篇点题,通过“中流望”三字,奠定了开阔的视角和宏大的视野,“空波两岸明”生动地展现出开阔的江水与明亮的两岸,营造出一种开阔、明朗的氛围。颔联“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描写近景与远景,树林间出现的扬子驿和山峦中露出的润州城,富有层次感,给人以动态之感,让画面活泼生动起来。颈联“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写远景与感受,大海尽头的宁静阴寒和江上吹来的寒冷北风,从视觉和触觉等多个角度丰富了读者对江上环境的认识,增添了几分荒寒之感。尾联“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则从听觉角度入手,以枫叶飘落的淅沥声点明秋天,给整首诗注入了浓浓的秋意,使整个画面更具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在江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也传递出诗人内心对大自然的感慨与对旅途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