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 · 论文
所属合集
译文
序
赏析
注释
- 相轻:互相轻视。
- 伯仲之间: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中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 自见:表现自己。见,同“现”。
- 齐气:齐地的风格气质。
- 匹:匹敌。
- 章表书记:是古代的几种文体。
- 向声背实:追求虚名而背离实际。
- 闇(àn):同“暗”,愚昧,不明白。
- 气:气质、气势。
翻译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傅毅和班固相比,两人在伯仲之间,然而班固却小看傅毅,他在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可是他写起文章来没完没了。”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鲁国的孔融文举、广陵的陈琳孔璋、山阳的王粲仲宣、北海的徐幹伟长、陈留的阮瑀元瑜、汝南的应瑒德琏、东平的刘桢公幹,这七位先生,在学问上没有遗漏的,在辞章上没有借用别人的,都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在千里之远奔驰,都想并驾齐驱。要彼此使对方信服,也是很困难的呀!大概君子会审视自己从而再去衡量别人,所以能够避免这种弊病,因而写这篇论文。
王粲擅长辞赋,徐幹不时有齐地的风格气质,然而也是能与王粲匹敌的。像王粲的《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徐幹的《玄猿》《漏卮》《圆扇》《橘赋》,即使张衡、蔡邕也不过如此,然而在其他文章方面就不能相称了。陈琳、阮瑀的章表书记等,是当今出色的。应瑒辞采温和而气势不雄壮;刘桢雄壮而不细密。孔融的气质高超美妙,有超过常人的地方;然而不能提出论点,说理赶不上文辞;至于夹杂着嘲弄嬉戏;到了他所擅长的方面,跟扬雄、班固这类人是一样的。
一般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向往名声,违背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毛病,总以为自己贤能。大抵文章的根本相同而枝节有所不同,奏议应该文雅,书论应该有条理,铭诔崇尚真实,诗赋应该华丽。这四种体裁不同,所以能擅长其中一种体裁的人就显得有偏才;只有通才才能够各种体裁都具备。
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可勉强而得。如同音乐,曲调虽然相同,节奏也会同一法度,至于运气行声不协调,精巧拙劣就有区别了,即使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千古的不朽盛事。人的寿命有时而尽,荣乐也只限于自己一生,这两者都必然到达一定期限,不如文章的流传无穷无尽。所以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表现在文章书籍中,不借助好史官的言辞,不依靠飞黄腾达的权势,而名声自然流传于后世。所以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不因困厄就不努力,不因安乐就多加思考。这样看来,古人轻视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是惧怕时间流逝罢了。然而多数人不努力,贫穷时就被饥寒所迫,富贵时就沉溺于逸乐,于是只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抛弃了流传千古的功业。太阳月亮在天上运转流逝,人的身体容貌在地下衰老,忽然之间就与万物一起变化,这是有志之士的大痛苦啊!
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幹著有论述,成就了一家之言。
赏析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篇章。文章指出了文人相轻的现象及其根源,强调了要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对当时的七位著名文人进行了点评,展现了他对不同作家风格和才能的深刻理解。文中还阐述了文章体裁的特点和要求,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强调了个人气质在创作中的重要性。曹丕对文章价值的高度重视,认为文章是经国大业、不朽盛事,这种观点具有开创性意义。全文论述条理清晰,观点鲜明,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