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 蝶懒莺慵春过半

· 苏轼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捲。 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拼音

所属合集

#蝶恋花

译文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此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使人感到情懒意慵,神倦魂销。 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懒於梳妆打扮,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明杨升菴《词品·卷一·词名多取诗句》谓「《蝶恋花》则取梁元帝『翻阶蛱蝶恋花情。』」清毛稚黄《填词名解·卷二》袭升菴论,谓:「梁简文帝乐府有『翻阶蛱蝶恋花情』故名。」按,升菴误记作者,句出梁简文帝《东飞伯劳歌二首(其一)》:「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今人李琏生《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蝶恋花〉》从词调史驳前人论,谓「《蝶恋花》虽与梁简文帝诗有关,或出于明人附会,绝非六朝时所制曲。此调本唐教坊曲,源于盛唐,属新燕乐曲。」《蝶恋花》之名采于前人诗句,原以《鹊踏枝》之名列于唐教坊曲,张梦机《词律探源》谓「自北宋晏同叔词,始改调名为《蝶恋花》,词家遂不复知有《鹊踏枝》之本意矣。」按,易《鹊踏枝》为「蝶恋花」之作实始于南唐李後主《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王易《词曲史》:「此首乃由七言八句变为仄韵,双叠。第二、六句各增二字,破为四五句。」《钦定词谱》列《蝶恋花》三体;清万红友《词律》列《蝶恋花》为平仄互叶体;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列《蝶恋花》为仄韵格,注:「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四仄韵。」以南唐冯正中《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同叔词)为正体。《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赵德鳞词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冯正中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德鳞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才仲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涧泉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方回词名《凤栖梧》,李方舟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文伯词名《转调蝶恋花》。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东坡外集》俱未收,唯见《苏长公二妙集》本、毛子晋汲古阁本《东坡词》。毛本题作「离别」,龙本无题。刘尚荣按:「曹树铭云:『按此词意境,不类东坡词。今移列误入词。』」 鬅(péng)松:龙榆生笺:「《广韵》:『鬅松,髮乱貌。』」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是北宋诗人苏东坡的一首词。上阕由景及人,描摹出一幅的少女闺怨图,下阕直入,展开对人物外表与内心的描写。全词以種種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表达对妻子的怀念。

赏析

东坡词在豪放以外,也显婉约含羞,《蝶恋花》词中即写闺怨女子,缠绵动人。这首词以種種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 上阕由写景过渡到写人。全词以哀景引入,「懒、慵」乃倦怠样,「蝶、莺」本为无情动物,词人却以主观情感灌入,描画了两物的慵懒散漫。后以「花落狂风」承接,更於慵懒外平添萧瑟,「残」为花落凌乱之形,暗含残败颓靡;「满」字作结,残红遍地,满布小院的情状即刻呈现眼前。全词前三句写景,由蝴蝶、黄莺的慵懒,转入花落残红的寂寥,为下文写人作铺垫,奠定了哀怨凄楚的氛围。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这两句由景及人,主人公午醉未醒,红日已晚,黄昏及至,帘幕低垂。此乃日落黄昏时分,抒情主人公应为一名女子,睡眼惺忪之时,天已慢慢暗沉下来,「帘幕无人卷」从侧面写出女子慵懒倦怠之象。景中含情,人中显意,全词上阕由景及人,细致描摹出一幅残败寂寥的少女闺怨图,色调浓郁低沉。 下阕直入,展开对人物外表与内心的描写,细腻地展现出主人公独居闺房之中的情形。「雲鬓鬅松眉黛浅」,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於梳洗,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鬓发散乱,眉间黛墨浅淡,不饰打扮、素面朝天的女子形象显露无疑。这个女子之所以不修边幅,乃是「愁」字作祟,无尽愁怨,无处倾诉。「总」是起领,将女子悠悠「愁媒」一语道尽,见景思愁,见人思愁,万事万物在女子眼中「总是愁媒」。而这愁却无人可排遣,「欲诉」写尽女子渴望倾诉、渴望排遣的心理,但是「谁消遣」的疑问却暗含「无人消遣」的答案,五字将少女悲凉沉重的心情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凄楚难耐。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一句,以否定词「未信」领起,虽明言「未信」,却隐隐传递出「信」意,女子的孤单寂寞在这断言般的词句中传达而出。随后女子自比杨花,「杨花犹有东风管」,杨花似花非花,在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女人以花喻人,命薄如杨花,将其女子无所依傍、「难系绊」的深情道出。 词的结尾耐人寻味,创造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矛盾心理,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全词以種種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表达对妻子的怀念。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懒惰、懒散。
  • 云鬓:形容女子鬓发盛美如云。
  • (péng)松:头发松散。

翻译

蝴蝶慵懒黄莺也懒得啼叫春天已经过去一半。花儿被狂风吹落,小院里满是凋零的残花。中午醉酒还未醒来红日已经西斜。到了黄昏帘幕也无人卷起。 女子如云般的鬓发松乱眉色浅浅。总是哀愁的媒人,想要倾诉又能找谁排遣呢。不相信这情感难以羁绊住。杨花尚且还有东风来照管。

赏析

这首词上阕描绘了暮春之景,通过“蝶懒莺慵”“花落狂风”等描写烘托出一种慵懒、哀怨的氛围。下阕着重写女子的情态与愁绪,云鬓散乱、眉黛浅浅,其哀愁无人可解,最后以“杨花犹有东风管”作对比,更突出女子的孤独与寂寞。全词意境凄清,将春景与人物的情感巧妙融合,韵味深远。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