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竹赋

· 王勃
有竹猗猗,生于高陂。左连瑶带,右杂琼枝。恨幽客之方赏,嗟君侯之不知。徙蔚丹谷,迁荣绿池。气凛凛而犹在,色苍苍而未离。屈岩壑之容貌,充阶庭之羽仪。尔其画疆分域,骈阴抗趾。叠干龙回,攒根凤峙。防碧露于霄末,翳红光于晕始。崇柯振而云霭生,繁叶动而风飙起。拥凉砌之晨肃,屏炎扃之昼滓。至若白藏载谢,元英肇切。塞北河坚,关南地裂。观众茂之咸悴,验贞辉之独洁。抽劲绿以垂霜,总严青而负雪。盖同类之常禀,非殊方之异节。若乃宗生族茂,天长地久。万柢争盘,千株竞纠。如母子之钩带,似闺门之悌友。恐孤秀而成危,每群居而自守。何美名之天属,而和气之冥受? 嗟乎!道之存矣,物亦有之。不背仁以贪地,不藏节以遁时。故其贞不自炫,用不见疑。保夷阴之无易,哂荣枯之有期。俄蓬转于岷徼,遂萍流于江汜。分兄弟于两乡,隔晨昏于万里。抚贞容而骨愧,伏嘉号而心死。庶因感而长怀,将策情而励已。
拼音

《慈竹赋》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辞赋名篇。 作者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慈竹茂密生长图。生长于高陂的慈竹“左连瑶带,右杂琼枝”,气势凛然,色泽苍翠,枝繁叶茂,枝柯粗壮,大风因之而扬起,烟霭因此而产生。在寒冬腊月里,慈竹劲绿垂霜,严青负雪,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茂密的慈竹给作者许多启示。作者看到它们“宗生族茂,天长地久。万柢争盘,千株竞纠”,于是想到自己的家族。自己的家族也像慈竹一样,坚贞不屈,荣枯有 道,团结紧密,生生不息。这时浓浓的乡思袭上心头,想到自己长期漂泊在外,辗转于岷徼,与父母兄弟相隔千里,不能尽孝于父母身边,不禁骨愧心死,长怀而 叹,欷歔不已。 全文由慈竹而起兴,借以抒发埋藏在心底的乡思乡愁,感情真挚深厚,辞藻优美清丽,铺张扬厉而又真实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猗猗(yī yī):形容竹子美盛的样子。
  • (bēi):山坡。
  • :茂盛。
  • 白藏:指秋季。
  • 元英:冬季的别称。
  • (dǐ):树根。
  • :纠缠。
  • 岷徼(mín jiào):指蜀地。

翻译

竹子长得美盛啊,生长在高高的山坡上。左边连着美玉般的衣带,右边夹杂着美玉般的树枝。遗憾那幽雅的客人正欣赏它时,可叹君侯却不知晓。移栽到丹谷中变得茂盛,迁到绿池边荣华得以提升。正气凛然而依然存在,颜色深青而没有改变。虽屈居在岩壑之中那容貌,却能充实阶庭的仪仗。那划分疆界区域,众多竹子的树荫相抗并列。层层竹干如龙盘旋,攒聚的根如凤峙立。防止碧露在天末,遮蔽红光于光晕开始。高大的枝条摇动使得云霭产生,繁多的叶子舞动而狂风掀起。拥有凉气贴近台阶的早晨的肃穆,遮挡炎热门户的白天的污垢。至于到了秋天过去,冬天开始。塞北河水冻结坚硬,关南大地裂开。观看众多草木都已枯萎,验证它忠贞的光辉独自洁净。抽出坚劲的绿色承受寒霜,总括着庄重的青色承受大雪。这大概是同类竹子通常具有的禀性,并非特殊地方有不同的节操。若是宗族生长族群繁茂,像天长地久。万根树根争相盘旋,千株竹子竞相纠缠。如同母子般相互钩连,好似闺门中的兄弟姐妹般友爱。担心孤高挺秀而有危险,常常群居而自我坚守。多么美好的名声是上天赋予的,多么和谐的气息是暗自接受的。唉呀!道义存在啊,事物也有。不违背仁德以贪占土地,不隐藏节操以躲避时势。所以它的忠贞不是自我炫耀,作用不被怀疑。保持平和阴凉没有改变,嘲笑荣枯是有定期的。不久如蓬草般转动到蜀地,于是像浮萍般漂流在江水边。在两乡分开兄弟,隔着早晨和黄昏达万里之远。抚摸着忠贞的容貌而骨头愧疚,俯伏着美好的称号而心死了。希望因为感怀而长久怀念,将鞭策感情而激励自己。

赏析

这篇《慈竹赋》生动地描绘了竹子的形态、气质和品德。通过对竹子生长环境、外观特征以及其在不同季节中的表现的细腻刻画,展现了竹子的高尚与坚韧。文中强调竹子不贪地、不遁时,坚守节操,即便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自身特质,体现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与赞美。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如“万柢争盘,千株竞纠”等,使竹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作者借竹子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以及对亲情的珍惜与怀念,情感真挚深沉,让读者在领略竹子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与情怀。

王勃

王勃

王勃,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 1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