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秋雁得频字

风烟违柳塞,霜气怆萧晨。 度险追飞急,凌空顾影频。 没云还结阵,乘雾正迷津。 乍起摇边思,长鸣逐旅人。 稻粱翻累性,矰缴独防身。 不及雕梁燕,衔泥远见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柳塞:泛指边塞的柳林。柳,读音(liǔ)
  • (chuàng):悲伤。
  • 萧晨:凄清的早晨。
  • 迷津:迷失渡口或道路。津,读音(jīn)
  • 矰缴(zēng zhuó):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箭。

翻译

秋风吹过,烟雾弥漫,离开了边塞的柳林,秋霜带来的寒气让这清冷的早晨更显悲凉。 秋雁为了度过艰险,急速飞翔,在空中频频顾视自己的身影。 它们没入云中时还能保持着整齐的阵形,乘着雾气飞行,却也会迷失方向。 秋雁突然飞起,触动了边疆战士的思乡之情,它们长长的鸣叫声,追逐着远行的旅人。 为了寻找稻粱,反复奔波,劳累了本性,只能凭借矰缴来独自保护自己。 它们比不上在雕梁上筑巢的燕子,燕子衔着泥土还能远远地去探望亲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雁的生活状态和遭遇,以及它们所引发的情感。诗的前四句通过“风烟”“霜气”等环境描写,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展现了秋雁在艰难环境中飞行的情景。“没云还结阵,乘雾正迷津”形象地写出了秋雁在云雾中的状态。“乍起摇边思,长鸣逐旅人”则将秋雁的飞翔与边地思乡之情、旅人的漂泊联系起来,增添了一种忧伤的情感。后面四句,诗人感慨秋雁为了生存劳累奔波,还要提防矰缴的危险,同时将秋雁与雕梁燕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秋雁命运的同情。整首诗以秋雁为载体,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意境深沉,寓意丰富。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