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祖心禅师

东城忆别木樨秋,谁料袈裟作楚囚。 丁令枉教身化鹤,图澄真觉石为鸥。 乌衣群季伤膏野,白足孤踪笑首丘。 明月玉关人万里,只应南雁识边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木樨(xī):桂花的别称。
  • 袈裟(jiā shā):和尚披的法衣,借指僧人。
  • 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指处于困境,无计可施的人。
  • 丁令:也作“丁零”,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 图澄:西域僧人,以神异著称。
  • 膏野:指肥沃的土地。
  • 白足:指僧人。
  • 首丘:相传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怀念故乡。

翻译

在东城回忆起与祖心禅师分别时是桂花绽放的秋天,谁能料到禅师如今却像陷入困境的人一般。丁令使自己化身成鹤,图澄真的觉得石头如同海鸥,这些都只是虚幻的想象罢了。乌衣巷里的诸位年轻人为肥沃的土地遭破坏而悲伤,孤独的僧人踪迹令人联想到不忘本的典故而不禁发笑。明月照耀着万里之外的玉门关,大概只有南飞的大雁能知晓这边关的忧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回忆与祖心禅师的分别,表达了对禅师现状的担忧和对世事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一些典故和意象,如“丁令化鹤”“图澄石鸥”,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同时,“乌衣群季伤膏野,白足孤踪笑首丘”两句,通过对比年轻人对土地的悲伤和僧人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无奈。最后,“明月玉关人万里,只应南雁识边愁”以明月和南雁为喻,烘托出边地的忧愁和孤寂,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整首诗意境苍凉,情感深沉,表现了诗人对祖心禅师的关切和对时代的忧虑。

薛始亨

薛始亨(一六一七-一六八六),字刚生,号剑公,别署甘蔗生、二樵山人。顺德人。明思宗崇祯间诸生。少与屈大均同学于岭南名儒陈邦彦。明亡后,始亨与大均同弃诸生,不复仕进,隐于草莽。国乱,寓于羊城,后返龙江。年五十出游于罗浮、西樵间。后入罗浮山为道士。年七十而卒。著有《蒯缑馆十一草》、《南枝堂稿》。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薛始亨诗,以何氏至乐楼丛书本《南枝堂稿》为底本,参校中山图书馆所藏民国蔡氏手抄本,叶恭绰校香山莫氏片玉书斋本(简称片玉斋本)。 ► 2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