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徐县丞善政后

我来休阳才数日,呶呶都颂徐侯德。 我问侯也果何如,龙凤三年已在职。 是时丞相恢复初,生民疮痍地荆棘。 侯也日夜费爬梳,解鞍憩马对山色。 公馀缝掖坐高堂,满纸吟诗写胸臆。 汗牛充栋书五车,平生正赖稽古力。 谁怜群吏雁鹜行,不敢面谩敢贪墨。 昨朝大府砦城壕,意欲森罗固区域。 侯也布令咸争趋,浮筏源源江水塞。 吾歙胡丞亦联勋,杜门饥饿常乏食。 每抗上官陈是非,旁观凛凛为忧尽。 况侯本是同淮人,清白一心未易得。 权公文章天下奇,藻鉴妍媸誇正直。 何由善政传无穷,竹帛易糜石不泐。 清朝傥遇使观风,显而用之众所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休阳:地名,今安徽省休宁县。
  • 呶呶(náo náo):形容说话连续不断,此处指人们纷纷称赞。
  • 龙凤三年:指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因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曾自称“龙凤皇帝”。
  • 疮痍(chuāng yí):创伤,比喻战乱后的残破景象。
  • 爬梳:整理,梳理。
  • 解鞍憩马:解下马鞍,让马休息,比喻官员休息或放松。
  • 公馀:公务之余。
  • 缝掖:古代一种宽袖单衣,此处指穿着便服。
  •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非常多。
  • 雁鹜行:比喻官员行列。
  • 面谩:当面欺骗。
  • 贪墨:贪污。
  • 砦城壕:指城墙和护城河。
  • 森罗:严密地排列。
  • 浮筏:木筏,此处指运输工具。
  • 吾歙:指作者所在的歙县。
  • 联勋:共同立功。
  • 杜门饥饿:闭门不出,忍受饥饿。
  • 抗上官:与上级官员抗争。
  • 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
  • 同淮人:同乡,淮河流域的人。
  • 藻鉴妍媸:鉴别美丑。
  • 竹帛易糜:竹简和丝绸容易腐烂,比喻事物容易消逝。
  • 石不泐:石头不会裂开,比喻事物坚固不朽。
  • 清朝傥遇:清明的时代如果遇到。
  • 使观风:指使者来观察民风。
  • 显而用之:显扬并使用。
  • 众所式:众人所效法。

翻译

我来到休阳才几天,就听到人们纷纷称赞徐侯的德行。我问徐侯究竟做了什么,原来他在龙凤三年就已经在职了。那时丞相刚刚恢复权力,人民生活疮痍满目,地方残破不堪。徐侯日夜操劳,整理政务,休息时对着山色放松。公务之余,他穿着便服坐在高堂上,满纸都是他吟咏的诗句,表达他的心声。他的书籍多得可以汗牛充栋,正是依靠这些古籍的力量。他怜悯那些像雁鹜一样排列的群吏,不敢当面欺骗,也不敢贪污。昨天,他下令加固城墙和护城河,意图严密地巩固区域。徐侯的命令下,人们争相响应,木筏源源不断地堵塞了江水。我所在的歙县的胡丞也与他共同立功,闭门不出,忍受饥饿。他经常与上级官员抗争,陈述是非,旁观者都感到敬畏。何况徐侯本来就是我的同乡,他的清白一心实在难得。权公的文章天下闻名,他鉴别美丑的能力令人称赞。如何能让徐侯的善政传扬无穷,虽然竹简和丝绸容易腐烂,但石头不会裂开。如果在清明的时代遇到使者来观察民风,应该显扬并使用徐侯这样的人,众人都会效法他。

赏析

这首作品赞颂了徐县丞的德行和政绩,通过对比战乱后的疮痍景象和徐侯的勤政爱民,突出了他的清廉和能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典故,如“汗牛充栋”形容书籍之多,“雁鹜行”比喻官员行列,以及“竹帛易糜石不泐”来强调徐侯善政的不朽。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徐侯的敬佩和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唐桂芳

元明间歙县人,一名仲,字仲实,号白云,又号三峰。唐元子。少从洪焱祖学。元至正中,授崇安县教谕,南雄路学正。以忧归。朱元璋定徽州,召出仕,辞不就。寻摄紫阳书院山长。卒年七十有三。有《白云集》等。 ► 3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