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纪行诗同吕仲实宿城外早行

· 胡助
乾坤气磅礴,山石钟奇形。 鳌峰才数尺,濯秀何亭亭! 势欲负厚地,岌若霄汉淩。 一峰更旁耸,玲珑穴虚明。 青肤萦白障,微扣宣金声。 中涵太湖润,瑰伟专上京。 想当初凿时,山鬼泣以惊。 置之玉堂前,几阅瀛洲登。 年来对阁老,岷峨眼中青。 雨渍生古色,月寒见霜棱。 摩挲助文思,一挥九制成。 谅勿忧豪夺,长兹托佳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乾坤:天地。
  • 磅礴:气势宏大。
  • 鳌峰:指山峰,因形似鳌鱼而得名。
  • 濯秀:洗涤后的秀美,这里形容山峰清新秀丽。
  • 岌若:高耸的样子。
  • 霄汉:天空。
  • 玲珑:精巧细致。
  • 虚明:空旷明亮。
  • 青肤:青色的山石表面。
  • 白障:白色的云雾。
  • 金声:金属撞击的声音,这里形容山石的声音清脆。
  • 中涵:内部包含。
  • 瑰伟:珍贵而宏伟。
  • 上京:京城,这里指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
  • 瀛洲:神话中的仙山,这里比喻朝廷。
  • 岷峨:岷山和峨眉山,这里泛指山川。
  • 雨渍:雨水浸湿。
  • 霜棱:霜的棱角,形容月光或寒气。
  • 摩挲:轻轻抚摸。
  • 九制:指九篇文章,这里泛指文章。

翻译

天地间气势宏大,山石凝聚着奇异的形态。鳌峰虽只有几尺高,却显得格外清新秀丽。它似乎要背负起厚重的土地,高耸得仿佛要触及天空。另一座山峰更加旁耸,精巧的山洞空旷明亮。青色的山石表面萦绕着白色的云雾,轻轻敲击发出清脆的金属声。山中蕴含着太湖的润泽,珍贵而宏伟,专门供奉于京城。想象当初开凿时,山鬼都为之惊泣。放置在玉堂之前,几经朝代更迭,见证了无数人登上朝廷。近年来对着阁老,眼中的岷峨山川显得格外青翠。雨水浸湿后更显古色,月寒中可见霜的棱角。轻轻抚摸这些山石,有助于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九篇文章。相信不会有人豪夺这些山石,它们将长久地托起佳名。

赏析

这首作品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山石的奇异形态和宏伟气势,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石的秀美与力量。诗中“鳌峰”、“岌若霄汉淩”等词句,形象地表达了山峰的高耸与壮丽。同时,诗人通过对山石的抚摸和想象,赋予了它们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赞美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胡助

元婺州东阳人,字古愚,一字履信。好读书,有文采。举茂才,授建康路儒学录。荐改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后以太常博士致仕卒。有《纯白斋类稿》。 ► 5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