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顾清逸见寄韵

满目干戈独损神,古之忠义不谋身。 杜陵白发空忧国,王衍清谈已误人。 城郭秪今馀瓦砾,村墟何处避风尘。 妖氛不到西清上,千树桃花别有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和诗,依照别人诗词的韵脚或内容作诗。
  • 顾清逸: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僚。
  • 见寄韵:指顾清逸寄来的诗,成廷圭依照其韵脚作此诗。
  • 干戈:古代兵器,比喻战争。
  • 损神:消耗精神。
  • 忠义:忠诚和义气。
  • 不谋身:不顾及个人利益。
  • 杜陵:指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晚年居住在长安南郊的杜陵,故称。
  • 空忧国:徒劳地担忧国家。
  • 王衍:东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以清谈著称。
  • 清谈:指魏晋时期士大夫间流行的一种谈论哲学、文学的风气。
  • 误人:误导他人。
  • 城郭:城市和城墙。
  • :只。
  • 瓦砾:破碎的砖瓦。
  • 村墟:村庄。
  • 避风尘:避开战乱和动荡。
  • 妖氛:不祥之气,指战乱。
  • 西清:指皇宫中的西清宫,这里比喻安全之地。
  • 千树桃花:比喻美好的景象。
  • 别有春:另有春天的景象,比喻在动荡中仍有安宁和美好。

翻译

眼前满是战争的景象,独自一人感到精神疲惫,古代的忠义之士从不考虑个人安危。杜甫虽然白发苍苍,却徒劳地担忧国家,而王衍的清谈已经误导了许多人。如今城市只剩下破碎的砖瓦,村庄又该去哪里躲避战乱的风尘呢?不祥的气氛无法侵入皇宫的西清宫,那里千树桃花盛开,别有一番春天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诗中,“满目干戈”与“城郭秪今余瓦砾”形象地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破坏,而“杜陵白发空忧国”则借杜甫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最后两句“妖氛不到西清上,千树桃花别有春”则寄托了诗人对和平与美好的渴望,即使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仍希望能找到一片安宁之地,享受春天的美好。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向往。

成廷圭

元芜城人,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好读书,工诗。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间,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轩。晚遭乱,避地吴中。卒年七十余。有《居竹轩集》。 ► 5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