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 杜甫
配极玄都閟,凭虚禁禦长。 守祧严具礼,掌节镇非常。 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 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 仙李盘根大,猗兰奕叶光。 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 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 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 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 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 翠柏深留景,红梨迥得霜。 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 身退卑周室,经传拱汉皇。 谷神如不死,养拙更何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配极:达到最高地位。
  • 玄都:道教中指天上的都城,这里指玄元皇帝庙。
  • (bì):关闭,这里指庙宇的庄严。
  • 凭虚:依靠空虚,这里指庙宇的高大。
  • 禁禦:防御,保护。
  • 守祧:守护宗庙。
  • 掌节:掌握符节,指掌管重要事务。
  • 碧瓦:青绿色的琉璃瓦。
  • 金茎:金色的柱子。
  • 绣户:装饰华丽的门户。
  • 雕梁:雕刻精美的屋梁。
  • 仙李:指李耳,即老子,道教的创始人。
  • 猗兰:美丽的兰花,这里比喻李耳的品德。
  • 奕叶:连绵不断的叶子,比喻李耳的影响深远。
  • 世家:指老子家族。
  • 遗旧史:留下古老的史书。
  • 道德:指《道德经》。
  • 吴生:指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
  • 擅场:在某一领域独占鳌头。
  • 森罗:众多,繁多。
  • 地轴:地球的轴线,这里比喻庙宇的中心。
  • 五圣:指五位道教圣人。
  • 龙衮:皇帝的礼服。
  • 雁行:像雁群一样排列有序。
  • 冕旒:皇帝的冠冕。
  • 旌旆:旗帜。
  • 深留景:深深地留下影子。
  • 红梨:红色的梨树。
  • 迥得霜:远远地得到霜降。
  • 风筝:指悬挂在庙宇中的风铃。
  • 玉柱:装饰华丽的柱子。
  • 露井:露天的井。
  • 银床:银色的井架。
  • 身退:指老子隐退。
  • 卑周室:指老子在周朝的地位不高。
  • 经传:指《道德经》的传播。
  • 拱汉皇:指《道德经》受到汉朝皇帝的推崇。
  • 谷神:指老子。
  • 养拙:隐居养性。
  • 更何乡:还有哪里。

翻译

庙宇达到了最高的地位,庄严地关闭在玄都之中,依靠空虚而高大,保护着神圣之地。守护宗庙严格遵守礼仪,掌管重要事务镇守着非常之地。青绿色的琉璃瓦在初寒之外,金色的柱子在一气之旁。山河扶持着装饰华丽的门户,日月接近雕刻精美的屋梁。李耳的家族根深蒂固,美丽的兰花连绵不断的叶子闪耀着光芒。留下古老的史书,道德经传承至今。看前辈画家的手法,吴道子在画坛独占鳌头。众多繁多的画作移动了地轴,妙绝的画作动摇了宫墙。五位道教圣人联袂穿着皇帝的礼服,千官像雁群一样排列有序。皇帝的冠冕都显得秀发,旗帜尽飞扬。翠柏深深地留下影子,红色的梨树远远地得到霜降。风铃吹动着装饰华丽的柱子,露天的井架上银色的井架冻结了。老子隐退后在周朝的地位不高,但《道德经》却受到汉朝皇帝的推崇。如果老子如谷神般不死,他隐居养性还会选择哪里呢?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冬日访问洛阳北的玄元皇帝庙时所作,表达了对道教创始人李耳(老子)及其教义的敬仰。诗中描绘了庙宇的庄严宏伟,以及庙内壁画的生动壮观,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同时,诗人通过对老子的赞美,表达了对道德经的推崇和对老子隐退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