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阴铿(yīn kēng):南朝梁代的诗人,以山水诗著称。
- 东蒙:即蒙山,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杜甫曾在东蒙山一带游历。
- 共被:同盖一被,形容亲密无间。
- 幽期:隐秘的约定,指隐居的愿望。
- 北郭生:指隐居在北郭的朋友,这里泛指隐士。
- 高兴:兴致高昂。
- 落景:夕阳。
- 寒杵:寒秋时捣衣的声音。
- 屯云:积聚的云。
- 橘颂:《楚辞》中的一篇,赞美橘树的坚贞不移。
- 莼羹(chún gēng):用莼菜做的汤,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古人常以莼羹比喻隐士的生活。
- 簪笏(zān hù):古代官员的冠饰和手板,代指官职。
- 沧海情:比喻深远的情感或志向。
翻译
李侯写得一手好诗句,风格常常像阴铿。 我也是东蒙山的游客,喜爱你如同亲兄弟。 醉酒时我们同盖一被,白天手牵手一起行走。 更想实现那隐秘的约定,于是去寻找北郭的隐士。 一进门就兴致高昂,侍立的小童也显得清新。 夕阳下听到寒秋的捣衣声,积云对着古老的城墙。 刚才还在吟咏《橘颂》,谁又想去讨要莼菜汤呢? 不愿谈论官职之事,心中充满了深远的沧海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与李白共同寻找隐士范十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描绘了两位诗人亲密无间的关系,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则透露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最后两句“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更是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不愿为官,只愿追求心灵自由的志向。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诗歌的深沉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