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

· 杜甫
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 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 赞公汤休徒,好静心迹素。 昨枉霞上作,盛论岩中趣。 怡然共携手,恣意同远步。 扪萝涩先登,陟巘眩反顾。 要求阳冈暖,苦陟阴岭冱。 惆怅老大藤,沈吟屈蟠树。 卜居意未展,杖策回且暮。 层巅馀落日,早蔓已多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miǎn):斜视,这里指远望。
  • (cén):小而高的山。
  • (zhēn):一种灌木,这里指灌木丛。
  • 汤休徒:指赞公,汤休是赞公的名字,徒是尊称。
  • :朴素,不加修饰。
  • :谦词,表示对方的行为对自己来说是过分的优待。
  • 霞上作:指在高山之巅的谈话。
  • 岩中趣:山中的乐趣。
  • 扪萝 (mén luó):攀援藤蔓。
  • (zhì):登高。
  • (yǎn):山峰。
  • (hù):寒冷。
  • (pán):盘绕。
  • 卜居:选择居住的地方。
  • 杖策:拄着拐杖。
  • 层巅:山峰的高处。
  • 早蔓:早生的藤蔓。

翻译

走出城郭,远望细小的山峰,穿过灌木丛找到一条小路。沿着溪流行走,只有一条水流,曲折地多次渡过。赞公是汤休那样的人,内心好静,行为朴素。昨天在高山之巅与我交谈,热烈地讨论山中的乐趣。我们愉快地携手同行,尽情地一起走远。攀援藤蔓艰难地先登,登上山峰后眩晕地回头望。希望找到向阳的山坡取暖,却艰难地登上寒冷的阴岭。对那些老大的藤蔓感到惆怅,沉思于盘绕的树木。选择居住的地方的意图未能实现,拄着拐杖在傍晚回程。山峰的高处还留有落日的余晖,早生的藤蔓上已有多处露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与赞公一同寻找草堂地的经历,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等句,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在山中的探险过程,而“赞公汤休徒,好静心迹素”则表达了对赞公性格的赞赏。诗的结尾“层巅馀落日,早蔓已多露”以景结情,既描绘了山中的自然美景,也隐含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诗歌的独特魅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