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闷

· 杜甫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 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胡城。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解兵:解除武装,停止战争。
  • 犬戎: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此处指外族入侵。
  • 咸京:指长安,古都城名。
  • 失道:迷路。
  • 襄野:地名,此处指迷路的地方。
  • 胡城:外族的城市。
  • 豺狼:比喻残暴的敌人。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 尸纵横: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形容战争惨烈。
  • 诛求:苛求,指苛捐杂税。
  • 嬖孽:宠幸的小人。
  • 全生:保全性命。
  • 江边老翁:作者自喻。
  • 风尘:比喻战乱。

翻译

十年过去了,天下依然战乱不息,外族的军队也侵入了长安城。 天子并非因为迷路才离开都城,而是突然间被迫逃离。 敌人如豺狼般阻塞了道路,人们无法通行,烽火连天,夜晚尸体遍布。 天子也应该厌倦了逃亡,群臣们本应思考如何恢复和平。 只怕苛捐杂税的政策不会改变,听说那些宠幸的小人还能保全性命。 我这个江边的老翁,错估了形势,眼睛昏花,看不到战乱的结束。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对当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深切忧虑。诗中,“四海十年不解兵”一句,即道出了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通过“犬戎也复临咸京”等句,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诗末的“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则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