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二首

· 杜甫
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 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中巴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淅淅:[xī xī] 形容风声。
  • 巫山:地名,位于今重庆市巫山县。
  • 上牢下牢:地名,指上牢关和下牢关,位于长江三峡附近。
  • 修水关:指修筑水关,即水利工程。
  • 吴樯楚柁:指吴地的帆船和楚地的船桨,泛指船只。
  • 百丈:指长绳,用于牵引船只。
  • 神都:指京城,这里指长安。
  • 长戟:古代兵器,这里指战争。
  • 青羌: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民族。
  • 百蛮:泛指西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
  • 中巴:指巴蜀地区,即今四川一带。
  • :[míng] 黄昏,傍晚。
  • 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翻译

秋风淅淅地吹过巫山,上牢下牢之地正在修筑水关。 吴地的帆船和楚地的船桨牵引着长绳,温暖地驶向京城,而寒冷却未归还。 重要的道路何时才能停止战争,战火从青羌蔓延至百蛮之地。 巴蜀地区一直没有好消息传来,黄昏时分,戍边的鼓声在长云间回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中的巫山景象,以及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诗中,“秋风淅淅吹巫山”一句,既表达了秋风的凄凉,又暗示了时局的动荡。后文通过对“吴樯楚柁”和“长戟”“百蛮”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最后,“暝传戍鼓长云间”一句,以戍鼓声和长云为背景,加深了战争的阴霾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杜甫对时局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