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巽上人游息轩

· 戴良
名山郁岧峣,飞轩起弘敞。 觉花堕槛明,忍草缘阶长。 日落万壑冷,风振百泉响。 扫庭驱虎出,倚阑延月上。 云影共栖息,山光同偃仰。 晚磬度筠清,夕窗含涧爽。 偶造幽人境,获陪芳景赏。 谈玄悟道言,观妙灭尘想。 良游虽暂适,多累讵长往。 所以俗中人,昏昏在天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巽上人:指隐居山林的僧人。
  • 郁岧峣(yù tiáo yáo):形容山势高耸。
  • 飞轩:高大的房屋。
  • 弘敞:宽敞明亮。
  • 觉花:指佛寺中的花。
  • 忍草:指佛寺中的草。
  • :窗户或长廊旁的栏杆。
  • 日落万壑冷:形容日落时山谷的寒冷。
  • 风振百泉响:风使泉水发出声响。
  • 延月上:邀请月亮上升。
  • 偃仰:仰卧,这里指山影的倒映。
  • :竹子的别称。
  • 观妙:观察事物的微妙之处。
  • 灭尘想:消除世俗的杂念。
  • 昏昏:形容迷茫无知的状态。
  • 天壤:天地之间,指人间。

翻译

名山高耸郁郁葱葱,飞檐高轩宽敞明亮。 佛寺的花朵从栏杆上飘落,佛寺的草沿着台阶生长。 日落时分,山谷变得寒冷,风起时,泉水发出声响。 清扫庭院,驱赶老虎,倚靠栏杆,邀请月亮上升。 云影与山影共同栖息,山光与倒影相互映衬。 晚上的磬声在竹林中清脆,夕照的窗户透出涧水的凉爽。 偶然进入幽人的境界,有幸陪伴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谈论玄妙的道理,领悟道的真谛,观察事物的微妙,消除世俗的杂念。 虽然短暂的游玩令人愉悦,但长期的劳累又怎能长久。 因此,世俗中的人们,迷茫无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戴良在山中与隐居僧人共度的宁静时光。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如“觉花堕槛明”、“风振百泉响”,展现了山中的静谧与生机。诗人与僧人“谈玄悟道言,观妙灭尘想”,体现了对世俗的超脱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结尾处“昏昏在天壤”则是对世俗生活的批判,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心灵和谐共处的渴望。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