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弓旌(gōng jīng):古代征聘之礼,用弓招士,用旌招大夫。
- 隐沦:隐居之人。
- 真遇:真正的知遇。
- 爱龙人:指喜爱隐居生活的人。
- 虚云:虚幻的云,比喻不切实际的希望。
- 展氏:指展禽,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曾三次被罢官。
- 三黜(sān chù):三次被罢免。
- 其那:如何,怎样。
- 王尊:西汉时期的官员,以廉洁著称。
- 苜蓿(mù xu):一种植物,常用来比喻清贫的生活。
- 沙塞:沙漠边塞。
- 桃花:指桃花源,比喻理想中的隐居之地。
- 武陵春:指武陵的春天,武陵是桃花源的所在地。
- 元亮:陶渊明的字,东晋时期的隐逸诗人。
- 篮舆(lán yú):古代的一种轿子。
- 丹阳:地名,今江苏省丹阳市。
- 郭里尘:城郭中的尘土,比喻世俗的纷扰。
翻译
听说征聘的礼仪已经触及到了隐居的人,难道是因为真正的知遇之恩,才让那些喜爱隐居生活的人心动吗?就像虚幻的云一样,展氏曾三次被罢官,而王尊那样廉洁的人却只有一位。苜蓿总是让沙漠边塞的夜晚显得更加清贫,而桃花源里的春天依旧美好无恙。想要知道陶渊明乘篮舆的心意,是因为他害怕踏上丹阳城中的尘土,即世俗的纷扰。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诗中通过对“弓旌及隐沦”、“爱龙人”、“展氏三黜”、“王尊仅一身”等典故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理解和尊重。同时,“苜蓿总肥沙塞晚,桃花无恙武陵春”这两句,通过对边塞清贫与桃花源美好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理想隐居地的向往。最后,以陶渊明乘篮舆避尘的典故作结,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畏惧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
王世贞的其他作品
- 《 大梁王君用章既去昆山为客部副郎邑人俞仲蔚集古语为八咏饯行要余与家弟和之各得四首毋论其辞之当与否而感德怀贤要自不异也威凤栖梧桐 》 —— [ 明 ] 王世贞
- 《 潘景升见访后即游南雍应试赋此赠之以壮行色 》 —— [ 明 ] 王世贞
- 《 和张肖甫司马题王阳德使君阳湖别墅十咏知乐轩 》 —— [ 明 ] 王世贞
- 《 得子与书有卖田之耗用旧寄田字韵为赠 》 —— [ 明 ] 王世贞
- 《 送张先辈公觐四绝句 》 —— [ 明 ] 王世贞
- 《 题剡溪障子 》 —— [ 明 ] 王世贞
- 《 送张虞部伯启左迁常州别驾 》 —— [ 明 ] 王世贞
- 《 踏莎行 》 —— [ 明 ] 王世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