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得承天曾丈参知及其子以三中丞蜀中书
山城幕府叹离居,朋旧青云积渐疏。
湘浦春深谁附雁,蜀江南下不通鱼。
方愁晋代浮沈语,并得殷侯父子书。
只字造从倡雪后,寸笺裁自浣花馀。
银钩并美看难辨,玉案双酬愧不如。
益部只今徵小许,凤毛池上莫教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
- 朋旧:旧友。
- 青云:比喻高官显爵。
- 湘浦:湘江之滨。
- 附雁:传递书信的比喻。
- 蜀江:指四川的河流。
- 不通鱼:比喻音信不通。
- 晋代浮沈:指晋代的兴衰变迁。
- 殷侯父子:指曾参知及其子以三中丞。
- 造从:指书信的传递。
- 倡雪:可能指雪后的清新景象。
- 浣花:指浣花溪,这里可能指书信的文采。
- 银钩:比喻书法的笔迹。
- 玉案:指精美的书案,这里指书信。
- 双酬:指双方的回信。
- 益部:指四川地区。
- 徵小许:指小小的请求或期待。
- 凤毛:比喻珍贵稀少的东西,这里指书信。
- 池上:可能指书信存放的地方。
翻译
在山城的幕府中,我感叹着离群索居,旧日的朋友们如今都在高官显爵中渐渐疏远。湘江之滨的春天,有谁会通过雁传书信给我呢?蜀江之南,音信全无。正忧愁于晋代的兴衰变迁,却同时收到了殷侯父子(曾参知及其子以三中丞)的书信。这些书信是在雪后清新之时传递而来,每一寸纸笺都裁自浣花溪的文采之中。银钩般的书法笔迹并美,难以分辨,玉案上的书信双双回赠,我自愧不如。四川地区如今只期待小小的回应,希望池上不要空留珍贵的书信。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在山城幕府中的孤独和对旧友的思念,同时也透露出对晋代兴衰的感慨。诗中通过“湘浦春深谁附雁”和“蜀江南下不通鱼”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音信难通的情景。后半部分则通过“银钩并美”和“玉案双酬”等词句,赞美了书信的书法之美和文采之盛,同时也表达了对书信的珍视和对回信的期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友情和文化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