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漫书所得八首

天上有物乎,吾不得而乞。天上有人乎,吾不得而亲。 虚微髣髴,视之乃沕。抱一存真,强名曰神。犹橐犹籥,风卷云郁。 天地不仁,刍狗是刜。和光同尘,众妙维新。圣人不仁,后身外身。 外身而身存,身存而物宾。吾不知谁子,以天物为臣。 金玉何足守,美善何足珍。有名之毋见,无名之始沦。 非见亦非沦,玄玄万古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髣髴(fǎng fú):仿佛,似乎。
  • (mì):隐没,不可见。
  • 犹橐(tuó):犹,如同;橐,古代的一种鼓风器具。
  • 犹籥(yuè):犹,如同;籥,古代的一种乐器,形似笛。
  • 刍狗(chú gǒu):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后即弃。
  • (fú):砍,斩。
  • 和光同尘:比喻与世俗混同,不突出自己。
  • 维新:更新,革新。
  • 后身外身:指超脱尘世,不以自身为念。
  • 物宾:万物的主宰。
  • 毋见:不见,不显现。
  • 玄玄:深奥难测。
  • (zhūn):聚集,积累。

翻译

天上有实物吗?我无法得到。天上有神人吗?我无法亲近。 虚幻微妙,看似存在却不可见。保持纯真,勉强称之为神。如同风箱和笛子,风卷云涌。 天地不仁慈,对待万物如同祭祀后的草狗一样抛弃。与世俗混同,众妙更新。圣人不仁慈,超脱尘世,不以自身为念。 超脱尘世而自身得以保存,自身保存则万物归顺。我不知道这是谁的原则,将天物视为臣子。 金玉不值得守护,美善不值得珍视。有名的事物不显现,无名的开始沉沦。 既非显现也非沉沦,深奥难测,万古积累。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探讨天上的存在与人间的关系,表达了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犹橐犹籥”形容天道的玄妙,“刍狗”比喻天地对万物的冷漠态度,以及“和光同尘”、“后身外身”等表达了对世俗的超然态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