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行路难,游说难。前车既已覆,后车心亦寒。宣尼欲历聘,竟厄陈蔡间。
仪秦骋雄辨,黑貂几摧残。王阳不能驱九折,郦生祸起三寸舌。
千古无人吊章亥,一贤岂尽贤鬷蔑。行路难,游说难。
我将焚车深反关,不复更思山上山。口中舌在毋翻澜,从渠相见嘲冥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游说(yóu shuì):劝说别人接受某种意见或主张。
- 宣尼: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宣是谥号。
- 历聘:四处游说,寻求任用。
- 陈蔡:古代的两个国家,孔子曾在此地遭遇困境。
- 仪秦:指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和苏秦。
- 雄辨:雄辩,有力的辩论。
- 黑貂:指黑貂裘,古代一种珍贵的皮衣,这里比喻珍贵的物品或地位。
- 王阳:指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王阳明。
- 九折:多次曲折,比喻困难重重。
- 郦生:指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郦食其。
- 三寸舌:比喻能言善辩的口才。
- 章亥: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传说他曾丈量天地。
- 鬷蔑(zōng miè):古代的一种刑罚,割鼻。
- 焚车:烧毁车辆,比喻放弃游说。
- 反关:关闭门户,比喻隐居不出。
- 翻澜:波澜翻滚,比喻言语激烈。
- 冥顽:愚钝无知。
翻译
行路艰难,游说也难。前面的车辆已经翻覆,后面的车辆看到也会心寒。孔子想要四处游说,寻求任用,最终却在陈蔡之间遭遇困境。张仪和苏秦以其雄辩之才驰骋,但他们的黑貂裘也几乎被摧残。王阳明无法驱散九重困难,郦食其因三寸不烂之舌而招来祸端。千古以来无人哀悼章亥,一位贤者岂能完全贤明如鬷蔑。行路难,游说难。我将烧毁车辆,深闭门户,不再思索攀登更高的山峰。口中的舌头还在,不要让它翻起波澜,任由他们嘲笑我的愚钝无知。
赏析
这首作品深刻反映了游说之难和行路之艰,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如孔子、张仪、苏秦等,展现了游说者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诗中“前车既已覆,后车心亦寒”形象地描绘了游说者看到前人失败后的恐惧和犹豫。结尾处表达了作者决心放弃游说,选择隐居的决心,体现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游说生涯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