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屿

· 张翥
飞舸鲸涛渡渺冥,祠光坛上夜如星。 蛟龙笋簴县金石,云雾衣裳集殿庭。 万里使轺游冠绝,千秋海甸仰英灵。 乘槎欲借天风便,彷佛神山一发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湄洲屿:位于中国福建省莆田市东南部,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
  • 飞舸:快速行驶的船只。
  • 鲸涛:形容海浪如鲸鱼般巨大。
  • 渺冥:遥远而模糊的地方。
  • 祠光:祠堂中的灯光。
  • :祭祀用的平台。
  • 蛟龙:传说中的水中神兽。
  • 笋簴:悬挂钟磬的木架。
  • 金石:指钟磬等乐器。
  • 使轺:使者的车。
  • 乘槎:乘坐竹筏或木筏。
  • 天风:强劲的风。
  • 神山:神话中的仙山。

翻译

快速行驶的船只在波涛如鲸的海面上穿越遥远的模糊之地,祠堂的灯光在夜晚的祭坛上闪烁如星。 悬挂着钟磬的木架上,蛟龙的形象栩栩如生,云雾般的衣裳在殿庭中聚集。 万里之外的使者车驾来到这里,千秋之后这片海岛依然仰望着英灵。 想要借助天风的便利乘坐竹筏,仿佛能看到远处神山的一抹青色。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湄洲屿的神秘与庄严,通过“飞舸鲸涛”、“祠光坛上”等意象展现了海上的壮阔与夜间的神秘。诗中“蛟龙笋簴”、“云雾衣裳”等词句,巧妙地融合了神话元素与现实场景,增强了诗歌的神秘色彩。结尾的“乘槎欲借天风便,彷佛神山一发青”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神秘事物的渴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妈祖文化的敬仰与赞美。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