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越宝林别峰嘉禾水西仲铭

· 张翥
劫灰不到爽溪亭,珍重堂头老仲铭。 朝暮钟鱼仍梵呗,虚空龙象自神灵。 幽禅定后灯悬壁,清盥閒来水在瓶。 草座麻衣亦吾事,会寻台上共翻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劫灰:佛教用语,指世界毁灭后留下的灰烬,比喻灾难后的遗迹。
  • 爽溪亭:地名,指一个亭子,位于越宝林别峰嘉禾水西。
  • 钟鱼:指寺庙中的钟声和鱼形的木鱼声。
  • 梵呗:佛教音乐,指僧侣念经时的声音。
  • 虚空龙象:比喻佛法的广大无边,龙象是佛教中象征力量和智慧的动物。
  • 幽禅:深远的禅意。
  • 清盥:清洗,这里指清洗身心。
  • 草座麻衣:指简朴的僧侣生活,草座即草编的坐垫,麻衣即粗布衣服。
  • 翻经:指研读佛经。

翻译

灾难的痕迹未曾触及爽溪亭,我珍重地向堂中的老仲铭致敬。 朝朝暮暮,钟声和木鱼声依旧伴随着梵呗,虚空中龙象般的佛法自然显现神灵。 禅定之后,灯光悬挂在墙壁上,清洗身心后,清水依然存放在瓶中。 草编的坐垫和粗布衣服也是我所追求的,我们会在台上共同研读佛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深邃的敬仰。诗中“劫灰不到爽溪亭”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佛门清净之地的珍视,也暗示了佛法能够超越世间灾难的永恒价值。后文通过对寺庙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僧侣们简朴而充实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佛法的虔诚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佛门生活的深切向往和对佛法智慧的无限敬仰。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