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秋日三首

· 张翥
山前孤戍水边营,落日无人已断行。 瓯脱数家门早闭,轒温千帐火宵明。 白摧野草狼同色,秋入榆关雁有声。 最是不禁横笛怨,海天秋月不胜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瓯脱:古代北方边地与匈奴之间的缓冲地带,这里指边疆的空旷地带。
  • 轒温:古代北方的一种帐篷,这里指军营。
  • 榆关:古代关隘名,这里泛指边关。
  • 横笛:一种乐器,这里指横笛吹奏的哀怨之音。
  • 不胜情:无法承受的情感。

翻译

山前孤零零的戍楼,水边寂寞的营地,落日时分,已无人行走,一片寂静。边疆的空旷地带,几户人家早已闭门,军营中千帐火光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明亮。野草在风中摇曳,颜色与狼毛相似,秋天来临,边关的榆树下,雁声阵阵。最是难以忍受的是横笛吹奏的哀怨之音,海天之间的秋月,让人无法承受的情感。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边疆秋日的孤寂景象,通过“孤戍”、“水边营”、“无人”、“早闭”等词语,传达出边地的荒凉与寂寞。诗中“轒温千帐火宵明”一句,以火光映衬出夜的深沉,增强了边塞的神秘与辽阔感。后两句通过“横笛怨”和“海天秋月”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沉感慨和无尽的思乡之情。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悟。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