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大夫入为司徒领太仓事时余方上书乞骸赋此赠别

大道无町畦,万类时并育。 苟非日相啮,焉在伤局促。 余岂工宦人,逝当返空谷。 嗟此尧汤世,三岁谷不熟。 所患已剥肤,岂惟仅蒿目。 矫矫耿寿昌,常平初见属。 涣汗今大号,屯膏古明勖。 窃因有氏言,君以百姓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町畦(tǐng qí):田界,比喻规矩、界限。
  • 万类:万物。
  • 相啮:相互咬合,比喻相互争斗。
  • 局促:狭小,不自由。
  • 宦人:官员。
  • 空谷:空旷的山谷,比喻隐居之地。
  • 尧汤世:尧和汤是古代的贤君,这里指太平盛世。
  • 剥肤:剥去皮肉,比喻严重的伤害。
  • 蒿目:蒿草的眼睛,比喻目光短浅。
  • 矫矫:英勇的样子。
  • 耿寿昌:人名,可能是当时的官员。
  • 常平:常平仓,古代的一种粮食储备制度。
  • 涣汗:比喻皇帝的命令。
  • 屯膏:屯积油脂,比喻积聚财富。
  • 明勖:明示鼓励。
  • 有氏:有姓氏的人,指有地位的人。

翻译

大道没有界限,万物都在其中共同生长。如果不是每天都相互争斗,又怎会感到狭小和束缚呢?我并非擅长做官的人,而是应该回到空旷的山谷中去。可叹在这尧汤般的盛世,三年谷物都不成熟。我所担忧的已经深入肌肤,岂止是目光短浅。英勇的耿寿昌,初次被任命为常平仓的负责人。皇帝的命令如同涣散的汗水,古代的明君鼓励屯积财富。我私下里认为,有地位的人说,君主应该让百姓富足。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不适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大道无町畦,万类时并育”描绘了一个和谐自然的理想世界,与官场的争斗形成对比。作者自比不擅长官场生活,渴望回归自然。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时局的担忧和对耿寿昌的赞扬,暗示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贤能之士的期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