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孟端画竹后
老可醉吸潇湘色,吐出千枝万枝碧。彭城才守诧墨派,一扫枯篁一千尺。
孟端自是琅玕裔,幅幅生绡露生气。漓漇残沈若有神,或秾或淡皆天真。
后来太常非其伦,自言远步湖州尘,但恨无过梅道人。
声华积渐背时口,遗迹飘零落余手。高阁如聆鸾凤鸣,华堂瞥睹云烟走。
君不见黔宁假王金如山,乞君片纸君仍悭。野人手植三万个,落日清流相对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老可:指古代画家文同,字与可,因其擅长画竹,故称“老可”。
- 潇湘:指潇水和湘水,泛指湖南一带,这里用来形容竹子的颜色。
- 彭城:地名,今江苏徐州,这里指代徐州的地方官员。
- 墨派:指画竹的流派。
- 枯篁:指干枯的竹子。
- 琅玕:美玉,比喻竹子。
- 生绡:生丝织成的薄纱,这里指画布。
- 漓漇:形容墨迹淋漓。
- 残沈:残留的墨迹。
- 太常:古代官名,这里可能指当时的太常寺官员。
- 湖州:地名,今浙江湖州,古代著名竹画产地。
- 梅道人:指宋代画家梅尧臣,以画竹著称。
- 声华:名声和才华。
- 积渐:逐渐积累。
- 背时:不合时宜。
- 遗迹:指留下的画作。
- 飘零:散落,流失。
- 高阁:高楼。
- 鸾凤:传说中的神鸟,比喻美好的事物。
- 华堂:华丽的厅堂。
- 云烟:比喻画中竹子的意境。
- 黔宁:地名,今贵州。
- 假王:指地方的统治者。
- 悭:吝啬。
- 野人:指隐居的人。
- 三万个:形容竹子众多。
- 清流:清澈的流水。
翻译
老可醉心于吸取潇湘的翠色,吐出千枝万枝碧绿的竹子。彭城的官员夸耀自己的墨竹画派,一挥而就,画出千尺长的干枯竹子。 孟端自然是画竹的高手,每一幅画都透露出生机。残留的墨迹似乎有神,浓淡之间尽显天真。 后来的太常官员难以与之相比,自言远追湖州的画竹传统,只是遗憾未能超越梅道人。 名声和才华逐渐不合时宜,留下的画作散落在我手中。高楼上仿佛听到鸾凤的鸣叫,华丽的厅堂里瞥见云烟般的竹影。 你不见黔宁的统治者金如山,却吝啬于求得一张画。隐居者亲手种下三万株竹子,夕阳下的清流与之相对,显得格外闲适。
赏析
这首诗赞颂了王孟端画竹的高超技艺,通过对比老可、彭城守、太常等不同画家的风格,突出了孟端画竹的生动与自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潇湘色”、“琅玕裔”、“鸾凤鸣”等,展现了竹子的美与画家的情感。结尾通过对比黔宁假王的吝啬与野人的闲适,表达了对真正艺术家的尊重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
王世贞的其他作品
- 《 送表兄出居 》 —— [ 明 ] 王世贞
- 《 包子以参军集见遗有答 》 —— [ 明 ] 王世贞
- 《 屠青浦长卿以诗采真聊尔倚和 》 —— [ 明 ] 王世贞
- 《 上留田 》 —— [ 明 ] 王世贞
- 《 侍御苏君按滇中赋得五言八韵送之 》 —— [ 明 ] 王世贞
- 《 马子进谢元重二广文校山西士毕一归广平一归河南谒余诗赠 》 —— [ 明 ] 王世贞
- 《 答赠云仙老人兼伸鄙况 》 —— [ 明 ] 王世贞
- 《 岘山有朋寿堂盖为大司空蒋公刘公大司寇顾公筑也已已岁余与吴比部范太史嗣游焉吴与余俱丙戌范丁亥因题一绝以为四十年左證云 》 —— [ 明 ] 王世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