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

唐虞建官百,夏商始加倍。 周官固兼摄,乃不为禄计。 王畿仅千里,纷纷错采地。 但读妖莽书,可望亡新治。 为食裁冗官,省官仍省事。 任怨理则然,曲徇反成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唐虞:指中国古代的两位帝王,唐尧和虞舜。
  • 建官:设立官职。
  • 夏商:指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夏朝和商朝。
  • 周官:指周朝的官制。
  • 兼摄:同时担任多个职务。
  • 禄计:俸禄的计算。
  • 王畿:指古代帝王的直辖区,即京城及其周边地区。
  • 错采地:指土地分配混乱,没有合理规划。
  • 妖莽书:指王莽篡汉时所颁布的文书,被认为是邪恶和混乱的象征。
  • 亡新治:指王莽的新朝政权的灭亡。
  • 裁冗官:裁减多余的官员。
  • 省官仍省事:减少官员数量以减少事务。
  • 任怨理则然:承担怨言和责任是理所当然的。
  • 曲徇:迁就,顺从。
  • 成累:成为负担。

翻译

在唐尧和虞舜的时代,设立的官职有百种之多,到了夏朝和商朝,官职数量开始增加一倍。周朝的官制虽然可以兼任多个职务,但却不考虑俸禄的计算。王畿的直辖区只有千里,土地分配却混乱无序。只要读到王莽篡汉时颁布的文书,就可以预见新朝政权的灭亡。为了减少官员的俸禄开支,裁减多余的官员,减少官员数量也能减少事务。承担怨言和责任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过分迁就,反而会成为负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官制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体制的批评和改革建议。诗中,王世贞以唐虞、夏商、周朝的官制变迁为背景,指出官职的增加和土地分配的混乱是导致政治腐败的原因之一。他特别提到了王莽的新朝,认为其政策的混乱和失败是可以预见的。最后,他提出了裁减冗官、简化政事的改革建议,强调官员应当承担责任,而不是过分迁就,这样才能减轻政治负担,实现有效的治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政治改革的深刻见解和坚定立场。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