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
孔明讨汉贼,祁山凡六出。
威惠等春膏,精诚贯秋日。
讴谣道相属,身死名不没。
阳都佐东主,举朝服明决。
如何反掌间,名身并遒灭。
即论新城挫,不掩徐塘伐。
成败遂低昂,千秋令中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孔明: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字孔明。
- 讨汉贼:指诸葛亮北伐,讨伐曹魏,曹魏被视为篡夺汉朝政权的“贼”。
- 祁山:位于今甘肃省礼县东,诸葛亮北伐时多次经过此地。
- 六出:指诸葛亮六次北伐。
- 春膏:比喻恩泽如春雨滋润。
- 秋日:比喻忠诚坚定如秋天的阳光。
- 讴谣:歌谣,指民间对诸葛亮的赞颂。
- 身死名不没:指诸葛亮虽然去世,但名声永存。
- 阳都:指蜀汉的都城成都。
- 东主:指蜀汉的皇帝刘备。
- 明决:明智果断。
- 反掌间:比喻事情变化迅速。
- 遒灭:迅速消亡。
- 新城挫:指诸葛亮在北伐中遭遇的挫折,如新城之败。
- 徐塘伐:指诸葛亮在徐塘(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的战役。
- 低昂:高低起伏,指成败得失。
- 千秋:千年,指长久的时间。
- 中热:内心激动。
翻译
诸葛亮为了讨伐篡夺汉朝政权的曹魏,六次出征祁山。他的威望和恩惠如同春雨滋润大地,他的忠诚和坚定如同秋日的阳光。民间歌谣中不断传颂他的事迹,即使他去世了,他的名声也永远不会消失。在阳都(成都)辅佐东方的君主(刘备),他的明智果断让整个朝堂都佩服。然而,转眼之间,他的名声和身体都迅速消亡了。即使在新城遭遇挫折,他的徐塘之战也不失为一次英勇的征伐。成败得失如同高低起伏,千百年来,他的事迹仍然让人内心激动。
赏析
这首作品赞颂了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军事才能,以及他在民间的深远影响。诗中通过对比春膏和秋日,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恩泽和忠诚。同时,通过“讴谣道相属,身死名不没”表达了诸葛亮虽死犹荣,名声永存的观点。最后,诗人对诸葛亮的成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认为他的事迹千秋万代都会让人感到激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
王世贞的其他作品
- 《 不佞故尝为冢宰杨公歌桃花岭矣复以郡丞王侯请得五言古体一章知公梦寐兹岭当不厌余言之渎也 》 —— [ 明 ] 王世贞
- 《 大廷尉孙公山甫闻予阅兵以六绝句见遗此皆公节制之师予乐观厥成耳辄勉奉酬以伸感谢 》 —— [ 明 ] 王世贞
- 《 意上人一梓甓婆罗门弃家入道通习三乘援苏学士赠乡僧文老例乞余一言走笔应之 》 —— [ 明 ] 王世贞
- 《 题王晋卿烟江叠嶂图苏子瞻歌后仍用苏韵 》 —— [ 明 ] 王世贞
- 《 送御史大夫馀姚赵公领南台 》 —— [ 明 ] 王世贞
- 《 再过曹甥子念饮畅作 》 —— [ 明 ] 王世贞
- 《 偶成 》 —— [ 明 ] 王世贞
- 《 海岳壮游歌赠周子 》 —— [ 明 ] 王世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