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累累河畔草,枝叶自萎黄。
春夏水泉鉴,泛啮以为常。
何人悯其质,移之向丘冈。
丘冈亦自尔,紏结当路傍。
牧竖倍戕毒,行人漫悽伤。
幸不折斧斤,植性非所良。
高高太华岑,悬厓入冥苍。
安得托孤根,岁晏相徜徉。
下有云露滋,上有日月光。
芬华吐瘦真,永以离世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 萎黄:枯萎变黄。
- 鉴:映照。
- 泛啮:泛滥侵蚀。
- 悯:同情,怜悯。
- 紏结:纠结,缠绕。
- 牧竖:牧童。
- 戕毒:伤害,毒害。
- 漫悽伤:随意地感到悲伤。
- 折斧斤:被斧头砍伐。
- 植性:本性,天性。
- 太华岑:指华山的高峰。
- 悬厓:悬崖。
- 冥苍:深邃的天空。
- 托孤根:寄托生命的根基。
- 岁晏:岁末,年终。
- 徜徉:自由自在地行走。
- 云露滋:云雾和露水的滋润。
- 芬华:芬芳和华丽。
- 吐瘦真:展现出真实而朴素的美丽。
- 离世殃:远离世间的灾祸。
翻译
河畔的草丛连绵不断,枝叶因枯萎而变黄。春夏之际,水泉映照,泛滥侵蚀成了常态。有谁怜悯它的本质,将它移至山丘之上。山丘上的草也是如此,纠结缠绕在路旁。牧童倍加伤害,行人随意感到悲伤。幸好没有被斧头砍伐,因为它的本性并不优良。高高的华山峰,悬崖深入苍穹。真希望能将生命的根基寄托在那里,岁末时自由自在地行走。下面有云雾和露水的滋润,上面有日月的光芒。展现出真实而朴素的美丽,永远远离世间的灾祸。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河畔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中弱小生命的同情与关怀。诗中,“累累河畔草”象征着那些被忽视和伤害的生命,而“托孤根”则寄托了诗人对这些生命能够得到保护和尊重的愿望。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世俗伤害的厌恶,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