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古十四首

· 吴筠
晁错抱远策,为君纳良规。 削彼诸侯权,永用得所宜。 奸臣负旧隙,乘衅谋相危。 世主竟不辨,身戮宗且夷。 汉景称钦明,滥罚犹如斯。 比干与龙逢,残害何足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晁错(cháo cuò):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主张削弱诸侯王权力。
  • 远策:长远之计,指晁错的政治主张。
  • 纳良规:采纳好的建议。
  • 削彼诸侯权:削弱诸侯的权力。
  • 永用得所宜:长期实行是适宜的。
  • 负旧隙:怀有旧怨。
  • 乘衅:趁机。
  • 谋相危:图谋加害。
  • 世主:当时的君主。
  • 身戮宗且夷:被杀,家族也被灭。
  • 汉景:指汉景帝,西汉的皇帝。
  • 称钦明:被称为明智。
  • 滥罚:过度或不当的惩罚。
  • 比干:商朝的忠臣,因忠谏而被纣王杀害。
  • 龙逢:即龙逄,夏朝的忠臣,因忠谏而被桀王杀害。
  • 残害:残酷地杀害。

翻译

晁错怀抱着长远的策略,向君王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他主张削弱诸侯的权力,认为这是长期适宜的做法。然而,有奸臣怀有旧怨,趁机图谋加害。当时的君主竟然不能分辨是非,导致晁错被杀,家族也被灭。汉景帝虽然被称为明智,但过度惩罚仍然如此。比干和龙逢这样的忠臣,他们的残酷遭遇又何足为悲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晁错政治主张及其悲惨结局的描述,批判了当时君主的昏庸和奸臣的险恶。诗中,“晁错抱远策”与“削彼诸侯权”展现了晁错的政治远见和改革决心,而“奸臣负旧隙,乘衅谋相危”则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最后,通过对汉景帝的批评和对历史忠臣比干、龙逢的提及,诗人表达了对忠良被残害的悲愤和对历史不公的深刻反思。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反映了诗人对政治清明和忠良保护的深切期望。

吴筠

吴筠

唐华州华阴人,字贞节。通经义,善文辞。举进士不中,隐居南阳倚帝山为道士。玄宗天宝初召至京,敕待诏翰林。献《玄纲》三篇。每开陈,皆名教世务,以微言讽帝,帝重之。高力士短之于帝,遂固求还嵩山。后东入会稽剡中卒,弟子谥为宗元先生。善诗,有集。 ► 1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