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晁错(cháo cuò):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主张削弱诸侯王权力。
- 远策:长远之计,指晁错的政治主张。
- 纳良规:采纳好的建议。
- 削彼诸侯权:削弱诸侯的权力。
- 永用得所宜:长期实行是适宜的。
- 负旧隙:怀有旧怨。
- 乘衅:趁机。
- 谋相危:图谋加害。
- 世主:当时的君主。
- 身戮宗且夷:被杀,家族也被灭。
- 汉景:指汉景帝,西汉的皇帝。
- 称钦明:被称为明智。
- 滥罚:过度或不当的惩罚。
- 比干:商朝的忠臣,因忠谏而被纣王杀害。
- 龙逢:即龙逄,夏朝的忠臣,因忠谏而被桀王杀害。
- 残害:残酷地杀害。
翻译
晁错怀抱着长远的策略,向君王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他主张削弱诸侯的权力,认为这是长期适宜的做法。然而,有奸臣怀有旧怨,趁机图谋加害。当时的君主竟然不能分辨是非,导致晁错被杀,家族也被灭。汉景帝虽然被称为明智,但过度惩罚仍然如此。比干和龙逢这样的忠臣,他们的残酷遭遇又何足为悲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晁错政治主张及其悲惨结局的描述,批判了当时君主的昏庸和奸臣的险恶。诗中,“晁错抱远策”与“削彼诸侯权”展现了晁错的政治远见和改革决心,而“奸臣负旧隙,乘衅谋相危”则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最后,通过对汉景帝的批评和对历史忠臣比干、龙逢的提及,诗人表达了对忠良被残害的悲愤和对历史不公的深刻反思。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反映了诗人对政治清明和忠良保护的深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