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赴襄阳辱宣武相公贻诗今用奉酬

解韨辞丹禁,扬旌去赤墀。 自惊非素望,何力及清时。 又据三公席,多惭四老祠。 岘山风已远,棠树事难追。 江汉饶春色,荆蛮足梦思。 唯怜吐凤句,相示凿龙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解韨(fú):解下朝服。
  • 丹禁:指皇宫。
  • 扬旌:举起旗帜。
  • 赤墀(chí):红色的台阶,指朝廷。
  • 素望:平常的期望。
  • 清时:清明时期。
  • 三公席:指高官的席位。
  • 四老祠:指古代四位贤人的祠堂。
  • 岘山: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市。
  • 棠树:指古代的贤臣。
  • 荆蛮:古代对楚地的称呼。
  • 吐凤句:指文采飞扬的诗句。
  • 凿龙期:指期待有成就的时刻。

翻译

我解下朝服,辞别皇宫,举起旗帜离开红色的台阶。 自己惊讶并非出于平常的期望,何以能在清明时期有所作为。 再次占据高官的席位,却多次感到惭愧于古代四位贤人的祠堂。 岘山的风已经远去,棠树的功业难以追寻。 江汉地区充满了春色,楚地足以让人梦想思考。 唯有珍惜那些文采飞扬的诗句,相互展示期待有成就的时刻。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李逢吉在再次赴任襄阳时的复杂情感。诗中,“解韨辞丹禁,扬旌去赤墀”描绘了诗人离开朝廷的场景,透露出一种离别的沉重。随后的“自惊非素望,何力及清时”则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能否在清明时期有所作为的疑虑。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岘山、棠树的提及,表达了对过去贤臣功业的怀念与无法追寻的遗憾。最后,诗人以“吐凤句”和“凿龙期”作结,展现了对文学成就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李逢吉

唐郑州人,祖籍陇西,字虚舟。登进士第。宪宗时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性奸回,妒贤伤善,密阻裴度讨淮、蔡,帝知而恶之,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穆宗即位,逢吉以有侍读之恩,召为兵部尚书。敬宗时,封淳国公,兼右仆射。有张又新等八人附逢吉,复有八人相攀附,贿赂公行,号为“八关十六子”。文宗时,官至太子太师、东都留守,加开府仪同三司,迁尚书左仆射,以司徒致仕。卒谥成。 ► 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