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叹

· 李涉
燕王爱贤筑金台,四方豪俊承风来。 秦王烧书杀儒客,肘腋之中千里隔。 去年八月幽并道,昭王陵边哭秋草。 今年二月游函关,秦家城外悲河山。 河上山边车马路,残日青烟五陵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燕王:指战国时期的燕昭王,他曾筑金台招贤纳士。
  • 金台:指燕昭王所筑的招贤台。
  • 四方豪俊:指各地的英才。
  • 承风:追随风尚,响应号召。
  • 秦王:指秦始皇。
  • 烧书杀儒客: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
  • 肘腋:比喻亲近的地方。
  • 幽并道:指幽州和并州的交界处。
  • 昭王陵:指燕昭王的陵墓。
  • 函关:即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是古代重要的关隘。
  • 秦家城:指秦国的都城咸阳。
  • 五陵:指汉朝五个皇帝的陵墓,这里泛指陵墓。

翻译

燕王喜爱贤才,筑起了金台,四方英才纷纷响应而来。秦王焚书坑儒,将亲近的儒生杀害,使得千里之内人心惶惶。去年八月,我行走在幽州和并州的交界处,在昭王的陵墓旁,秋草中哭泣。今年二月,我游历至函谷关,秦国城外,面对悲凉的河山感到哀伤。河边山上的车马路上,夕阳下青烟缭绕,五陵的树木显得格外凄凉。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燕王和秦王对待贤才的不同态度,表达了对燕王时期贤才云集的向往和对秦王暴政的批判。诗中通过“燕王爱贤筑金台”与“秦王烧书杀儒客”的对比,突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氛围。后半部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如“昭王陵边哭秋草”、“残日青烟五陵树”,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逝去辉煌的哀悼。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寻以结近幸,为谏议大夫孔戣劾奏,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公元827年-公元835年)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 1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