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而作
奉诏受边服,总徒筑朔方。
驱彼犬羊族,正此戎夏疆。
子来多悦豫,王事宁怠遑。
三旬无愆期,百雉郁相望。
雄视沙漠垂,有截北海阳。
二庭已顿颡,五岭尽来王。
驱车登崇墉,顾眄凌大荒。
千里何萧条,草木自悲凉。
凭轼讯古今,慨焉感兴亡。
汉障缘河远,秦城入海长。
顾无庙堂策,贻此中夏殃。
道隐前业衰,运开今化昌。
制为百王式,举合千载防。
马牛被路隅,锋镝销战场。
岂不怀贤劳,所图在永康。
王事何为者,称代陈颂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
- 总徒:统领士兵。
- 朔方:古代指北方边疆地区。
- 犬羊族:指边疆的游牧民族,此处带有贬义。
- 戎夏疆:指中原与边疆的交界地带。
- 子来:百姓前来。
- 悦豫:高兴,愉快。
- 怠遑:懈怠,闲暇。
- 愆期:错过期限。
- 百雉:指城墙。
- 郁相望:密集地相互对望。
- 雄视:威武地注视。
- 沙漠垂:沙漠边缘。
- 有截:有所控制。
- 北海阳:北海的北岸,泛指北方边远地区。
- 二庭:指两个敌对的国家或政权。
- 顿颡:低头,表示屈服。
- 五岭:指中国南方的五座大山。
- 来王:前来朝贡。
- 崇墉:高大的城墙。
- 顾眄:环视。
- 大荒:边远荒凉之地。
- 凭轼:倚靠在车前横木上。
- 汉障:汉朝的边防。
- 秦城:秦朝的城池。
- 庙堂策:朝廷的策略。
- 贻:留下。
- 中夏殃:中原的灾难。
- 道隐:道德衰微。
- 前业衰:前代的基业衰败。
- 运开:时运开启。
- 今化昌:现今的教化兴盛。
- 百王式:百代帝王的典范。
- 千载防:千年以来的防御。
- 锋镝:兵器,此处指战争。
- 销:消除。
- 贤劳:贤能的劳苦。
- 永康:长久的安宁。
- 称代:称颂时代。
- 陈颂章:陈述赞颂的文章。
翻译
我接受皇帝的命令,统领士兵去北方边疆筑城。驱赶那些边疆的游牧民族,巩固中原与边疆的交界地带。百姓们高兴地前来帮忙,国家的任务不容懈怠。三十天没有错过期限,城墙密集地相互对望。威武地注视着沙漠边缘,控制着北方边远地区。两个敌对的国家已经低头屈服,南方的五座大山地带的国家都来朝贡。驾车上高大的城墙,环视边远荒凉之地。千里之地显得萧条,草木似乎也感到悲凉。倚靠在车前横木上,询问古今之事,感慨兴亡。汉朝的边防沿着河流延伸得很远,秦朝的城池深入海中。回顾朝廷的策略,留下了中原的灾难。道德衰微,前代的基业衰败,时运开启,现今的教化兴盛。制定为百代帝王的典范,举国上下都合乎千年以来的防御。马牛遍布路旁,战争的痕迹已被消除。难道不怀念贤能的劳苦吗?所图谋的是长久的安宁。国家的任务是什么?就是称颂这个时代,陈述赞颂的文章。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奉命前往北方边疆筑城的情景,通过对边疆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边疆的荒凉与国家的强盛。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期望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体现了对国家使命的忠诚和对时代赞颂的情感。诗的语言雄浑有力,意境深远,通过对边疆筑城的叙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边防安全的重视和对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