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骊山高顶寓目

· 李显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 阊阖雄里闬,城阙壮规模。 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 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阊阖(chāng hé):古代神话中的天门,这里指帝都的大门。
  • 里闬(hàn):古代的城墙,这里指城墙的雄伟。
  • 城阙:城门两侧的高台,泛指帝都的城墙和宫殿。
  • 贯渭:渭水,流经长安的一条河流。
  • 天邑:指帝都,即长安。
  • 含岐:岐山,位于陕西省,是古代周朝的发源地。
  • 奥区:深奥的地方,这里指帝都长安的深邃和重要。
  • 金门:指帝都的宫门。
  • 玉馆:指帝都的宫殿。
  • 皇图:帝国的版图,这里指帝国的繁荣和强大。

翻译

四周环绕着秦汉的古国,八条河流流经帝王的都城。 天门雄伟地矗立在城墙之中,城墙和宫殿壮丽宏大。 渭水贯穿帝都,岐山实在是一个深奥的区域。 金色的宫门和玉制的馆阁,因此见证了帝国的辉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帝都长安的壮丽景象,通过对秦汉古国、八水、阊阖、城阙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帝都的雄伟和繁荣。诗中“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一句,既表达了长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暗示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最后两句“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则直接赞美了帝国的辉煌和强大,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李显

李显

唐中宗李显,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 ► 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