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山三仙观

双源仙路讵应违,天柱丹函迹未稀。 海上报书三鸟至,洞中衔烛一龙归。 云穿曲磴苔常湿,风入悬房栋欲飞。 顿觉羽翰生白日,山阿空笑薜萝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石室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有石洞的山。
  • 三仙观:观名,道教的修行场所,供奉三位仙人。
  • 区怀瑞:明代诗人,生平不详。
  • 双源:指两条水源,这里可能指山中的两股清泉。
  • 仙路:通往仙境的道路。
  • 讵应违:岂能违背。
  • 天柱:神话中的支撑天空的柱子,这里可能指山峰。
  • 丹函:红色的匣子,这里可能指山中的红色石壁或洞穴。
  • 迹未稀:痕迹不稀少,指仙人的足迹或遗迹。
  • 海上报书:指仙人从海上传递消息。
  • 三鸟:可能指传递消息的三只鸟。
  • 洞中衔烛:指洞中的龙口衔着蜡烛。
  • 一龙归:一条龙归来。
  • 曲磴:弯曲的石阶。
  • 悬房:悬挂的房屋,可能指山洞中的建筑。
  • 栋欲飞:房屋的梁柱仿佛要飞起来,形容风大。
  • 羽翰:羽毛和笔,这里指飞翔的能力。
  • 山阿:山谷。
  • 薜萝衣:用薜荔和女萝编织的衣服,这里指隐士的服饰。

翻译

双源的仙路岂能违背,天柱上的丹函痕迹依旧清晰。 海上传来仙人的书信,三只鸟儿飞至,洞中的龙口衔着蜡烛归来。 云雾穿透弯曲的石阶,苔藓常年湿润,风进入悬挂的房屋,梁柱仿佛要飞起。 顿觉自己仿佛生出了飞翔的羽翼,在白日中翱翔,山谷中的隐士空自笑穿着薜萝衣。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仙境般的山景,通过“双源仙路”、“天柱丹函”等意象,展现了神秘而遥远的仙境氛围。诗中“海上报书三鸟至,洞中衔烛一龙归”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元素,增添了诗意的神秘感。后两句“云穿曲磴苔常湿,风入悬房栋欲飞”则生动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最后一句“顿觉羽翰生白日,山阿空笑薜萝衣”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向往仙境的情怀。

区怀瑞

明广东高明人,字启图。少有才,为辅臣赵志皋所重。天启七年举人,授当阳县知县。时县邑残破不堪,莅任后设义仓,兴学校,招集逃亡,民得稍安,有政声。后补平山令,告归。有《趋庭稿》、《游燕草》、《游滁草》等。 ► 285篇诗文